不止是損失更大。
在發動進攻的時候,印度空軍的目的是一舉奪取拉合爾的制空權,然後出動戰鬥機轟炸附近的巴基斯坦軍隊。
為此,印度空軍準備了數十架Mig27與“美洲虎”攻擊機。
問題是,印度空軍並沒有奪得制空權,那些滿載炸彈的攻擊機不得不停在機場上,並且在當天下午去轟炸了克什米爾巴控區的幾處軍營,根本沒有按照原訂計劃行動,也就沒能讓拉合爾附近的巴基斯坦軍隊嚐到苦頭。
此外,印度空軍的次要目的是幹掉巴基斯坦的預警機。
其實,第二批4架F35AI就是衝著那架ZDK05去的。
只可惜,在前期協調的時候,這4架F35AI並沒有及時收到“費爾康”的指令,也就沒能及時趕到前進位置上。
等到第一批F35AI驅逐了巴基斯坦的第二批JF20的時候,這4架F35AI沒有能夠按照既定的作戰計劃發起衝擊。
結果就是,巴基斯坦空軍利用寶貴的半個小時,增派了12架JF20。
在這4架F35AI終於收到了指令,發起衝擊的時候,第三批12架JF20已經到位,擋在了其前方。
顯然,收到JF20的阻攔,4架F35AI只能放棄攻擊ZDK05的行動。
從這一系列的行動來看,印度空軍的指揮系統存在極為嚴重的缺陷。
什麼缺陷?
裝備太過複雜,指揮體系太過複雜,導致指揮效率低得出奇。
要知道,那半個小時的空檔期,足夠讓F35AI迫近ZDK05,然後用AIM120D終結掉巴基斯坦的預警機。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很簡單,印度空軍的“費爾康”是在二十多年前採購的,而且在進行系統整合時,主要照顧的是俄羅斯的指揮體系,也就是為Su30MKI服務,因此在跟Su30MKI協同時,問題還不是很突出。
因為沒有美軍的指揮體系,特別是戰術資料鏈,所以“費爾康”在指揮F35AI時的效率非常低,往往只能進行語音通訊,由空中引導員向F35AI下達命令,而且是非常簡單的命令。
在日常訓練中,這個問題還不算突出。
問題是,在戰爭中,這個問題就被放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