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斯利那加,那是克什米爾的首府,因此巴軍無論如何都要拿下斯利那加,絕不會放棄斯利那加。
正是如此,印軍總參謀部給查謨的守軍下達了死守的命令。
當時,印軍仍然在強攻拉合爾。
其實,印軍的判斷沒有錯。
對巴軍來說,最大的困難就是後勤保障。
要不然,從查謨西面突擊的部隊也不會帶上相當於8個旅的後勤保障部隊。
怎麼保障?
短期內,肯定得依靠4個後勤旅,即儘可能的向前線運送作戰物資,哪怕運輸效率低得嚇人。
只是,從長遠來看,就得提高運輸效率。
怎麼提高?
修路。
顯然,這也正是帶上了4個工程旅的原因。
其實,這4個旅都是步兵旅,只不過帶上了足夠多的工程裝置,而且少數官兵接受了相關的培訓。
提供培訓的,正是“安固”公司。
當時,為了提高“服務質量”,“安固”公司還派了數百名顧問去前線,協助巴軍解決遇到的問題。
這些顧問,在很多時候是親自上陣。
不需要把路面修得多好,關鍵是得把路修寬,確保能夠同時讓2臺卡車通行,也就是能夠保證暢通無阻就行了。
當然,公路在印控克什米爾地區,自然沒有什麼好顧慮的。
按照戰時的標準,施工方式也極為野蠻。大部分時候,就是直接進行爆破,炸開公路兩側的山體,然後用推土機開路。
至於路面,最多用壓路機平整一遍。
受到後勤保障影響,突擊到查謨郊外的巴軍並沒有立即發動進攻,而是兵分兩路,開始向北面與南面迂迴。
城市戰的消耗太過巨大,而在城市外面作戰就好得多了。
當然,在攻打查謨之前,肯定得包圍查謨,也就需要跟另外兩路部隊匯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