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印度沒有采購更多的“陣風”,與法國無法提供跟AIM120D類似的先進中程空對空導彈有很大的關係。
空戰進入超視距時代是不爭的事實,也是誰都無法改變的大趨勢。
可以說,先進中程空對空導彈早就成為了先進戰鬥機的標配武器,更是成為了衡量戰鬥機效能的關鍵指標。
在很多時候,一種先進導彈甚至比一種先進戰鬥機更重要。
此外,隨著雷達效能的提升,特別是AESA,即主動相控陣雷達成為主流,戰鬥機對目標的探測、發現與跟蹤距離越來越遠,能夠做到在更遠的距離上開火,對導彈的射程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正是如此,各主要國家都在研製射程更遠的空對空導彈。
比較典型的,其實就是AIM120D。
在最初的時候,因為採用的是普通火箭發動機,AIM120A的射程並不遠,其在後半球的攻擊距離甚至不到40千米,迎頭攻擊距離也就60千米左右,只是比上一代的“麻雀”導彈稍微好一點。
當然,在研製AIM120A的時候,美軍關注的並不是射程,而是命中率。
也正是如此,AIM120A把更多的重量分配給了制導系統,因此留給火箭發動機的就不夠了。
到AIM120C,開始採用雙推力火箭發動機。
再到AIM120D,透過縮小彈翼,降低了飛行阻力,進一步提高速度,間接達到了提高射程的目的。
當然,最初這麼設計,其實是為了讓F22A多帶兩枚導彈。
此外,縮小彈翼之後,AIM120D的機動性明顯有所降低,只是中程空對空導彈並不需要太高的機動性。
經過這一系列的發展,AIM120D的射程比AIM120A提高了50%。
只是,也就這個水平了。
要繼續提高,就得采用更好的發動機,而比雙推力火箭發動機更好的,也就只有衝壓發動機了。
歐洲的“流星”導彈就率先採用了衝壓發動機。
得益於此,“流星”獲得了120千米的動力射程,以及理論上能夠達到180千米的最大射程。
要知道,這幾乎是AIM120A的兩倍!
那麼,美國人為什麼沒有采用衝壓發動機?
技術不夠嗎?
顯然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