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另外的地方,進行下一道工序,這裡再將生鐵經加熱鍛打,擠出夾雜物,在反覆加熱過程中,塊鍊鐵同炭火接觸,碳滲入而增碳變硬。
將生鐵加工成可使用的熟鐵,這是第二道工序。
第三道工序,是將熟鐵打造成各種鐵製兵器。
目前的冶煉方法,現代將其稱為“塊煉滲碳鋼”。
從鐵礦石到各種兵器成品,每道工序生產流程都是標準化。
在第三道工序中,又分為多條生產線,每條生產線分別打造劍、矛、戟等不同兵器。
子嬰仔細檢查做好的兵器成品,每件同種類的兵器高度相似,這是標準化製作的質量要求,兵器上都有刻上工匠、工師名字。
在子嬰看來,如果有技術指導,把這個時代的冶煉技術發展到“灌鋼法”,是完全有可能的。
但必須循序漸進,這需要一個過程。
先把西漢中後期開始使用的炒鋼法掌握好,才能具備向提升到灌鋼法的基礎條件。
所謂“炒鋼”,是因為在冶煉過程中要不斷地攪拌,這種攪拌就好像炒菜一樣而得名,是把生鐵加熱到熔化或基本熔化狀態,在熔池中加以攪拌(古代稱之為“炒”,藉助空氣裡的氧把生鐵所含的碳氧化掉,把含碳量降低到鋼所需的成分範圍,從而直接獲得鋼。
要能把生鐵加熱到熔點,用木炭作為燃料根本無法做到,必須改成用煤炭。
考察完畢後,子嬰帶上尉繚、尉羽來到“廠長辦公室”。
子嬰對兩人道:“我已經想出更好的鑄鐵方法,或許能提煉出比鐵更好之物,稱為‘鋼’。用鋼打造出來的兵器,大大優於銅兵器和鐵兵器。”
尉繚、尉羽又驚又喜,大王又有新發明了。
子嬰再道:“這要絕對保密,事關重大,要這方面有絕對信得過、造詣又高的工匠。”
很多民用技術難以保密,也沒必要保密。
軍用技術則不然,需要絕對保密,才能確保對敵人的優勢。
子嬰能做的,是提供更先進的冶煉技術理論知識,需要合適的臣子去實踐,在實踐中把技術掌握好。
尉繚道:“大王,鄒棠已是造詣最高的工匠。他家原在隴西,十年前遷到咸陽,世世代代皆為秦人,應當能信得過。”
隨後,子嬰把鄒棠叫來。
屋子裡,只有子嬰和三個臣子,屋外有朗衛守衛著。
子嬰問鄒棠道:“現在的鍊鐵之法,跟東方國家相比如何?”
鄒棠道:“稟大王,原本秦國全部兵器皆為銅製,始皇帝一統天下後,把東方國家的鍊鐵工匠調派到秦地,大秦才有了鍊鐵之法。如今的鐵製兵器,跟東方國家不相上下。”
子嬰道:“這樣下去可不行,我們必須在兵器上對敵人有優勢。這兩個月來,寡人冥思苦想,終於想出改善鍊鐵技術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