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奮鬥在大明> 第一卷 隨星而來 第四十七章 明代農村調查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卷 隨星而來 第四十七章 明代農村調查 (3 / 3)

那就是古代的科學技術,上限很高。有很多讓現代人都感嘆的技術,但是同樣下限也很低,大多數技術都是沒有得到廣泛的應用,技術擴散非常慢。就好像全國各地每個存在幾乎都有的石磨,是北魏年間的技術。千餘年來根本沒有什麼變化。

所以周夢臣在周家村的作為,其實並沒有超出這個時代。

更多將已經成熟的技術應用起來。

教會了周家村本地百姓怎麼造水車。

而這種水車,大明各地已經有了不知道多少。當然了,很多人都會造。當然了,周夢臣還是有別的貢獻的。就是出錢。

很多時候,農村的情況之所以如此悽慘,並不是沒有技術,而是缺錢。

周夢臣帶回去的用於買地的錢,花了一大半。也正是如此,周家族長才開祠堂,費了好大功夫,將各家的土地均出一塊三百畝的旱田給周夢臣的。

周夢臣一直以為他從後世帶來的科學技術能夠解決所有問題。但是現實給了他重重一棒,有些問題,科技技術並不能解決,唯有錢能解決。

劉老尚書比周夢臣更清楚下面的情況。

周夢臣僅僅是在周家村一地看過而已,當年劉老尚書臨危受命,視察河工,三個月能開十幾條渠,疏浚山東七十多條河流,不敢說腳步踏遍整個山東,但是山東西部,河南沿著黃河一帶,他都是細細勘探過的。

總體來說,情況比周夢臣看的更加嚴重。

這也是古代的生產方式有關係。

明清時代的土地制度,一直佃戶制度,也就是地主並不直接經營土地,而是將土地佃給佃戶耕種。精耕細作的情況下,每一家耕種的土地是有限的。而最簡單的水利工程都不是就如同周家村一般。

改變的都不是幾畝十幾畝的土地。最少一個村子,數千畝上萬畝的土地。

這樣的工程,根本不是佃戶們協作就能做成的。

而地主也沒有這個動力做這一件事情,因為很少有地主能有數千畝,上萬畝土地。所謂千年田,八百主。雖然每家每戶都不願意賣出土地,但是以長尺度的時間觀察,土地變動還是很頻繁的。有諸子分家,將一塊完整的土地分成很多小塊的,也有家中有人中舉人,擴張土地,等家中沒有人能繼承科舉上的成就,這些土地也就丟給別人了。

就好像周家一場大病,就不得不將土地給賣掉。

再有就是土地之中複雜關係,比如田骨田皮也就是使用權與所有權。等等這些複雜的關係,都阻礙了興建水利的行為。

這就是為什麼一定要土改的原因,如果不進行土改,將這些數百年來陳陳相因的土地關係一筆勾銷,在農村做什麼事情都是事倍功十分之一都未必有。旗幟鮮明的證明了,什麼叫做生產關係反作用於生產力。

周夢臣將他在周家村一些經歷一五一十的說了出來,還有這些感嘆。

當然了,周夢臣也不是傻子,自然不會交淺言深,什麼生產關係生產力云云,都是周夢臣內心之中腹誹,並沒有宣之於口。

劉老尚書聽了,對周夢臣又多欣賞了幾分,不過,他也調整話題農村的具體情況上談了,而是詳細說起周夢臣在水利上幾個新鮮的發明,說道:“說說你改進打井機?”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