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來,而今大明荒地已經很少了,大部分荒地都是有主的。只是地主慌著而已。很多百姓都弄不清楚,費心開墾好幾年,卻成為了人家的佃戶了。
二來,即便開墾出來的。在衙門落戶,卻是一道不好邁過去的坎。胥吏們上下其手,只需動動手,這土地就是別人的了。
幾年辛苦毀於一旦 也沒有說理的地方。
如果交給地方,只有兩個結果,被當地士紳開墾出來,這些士紳一下子有了鉅額的財富。另外一個結果是,這些士紳也無力開墾,或者幾方面,利益談不攏。
這些荒地也只能是荒地,並永遠荒著。
這就是北方有很多荒地的來源。
而且周夢臣知道,這一片土地還有其他問題,第一是黃河與淮河的問題。
看治河就知道,黃河奪淮,淮河入江是常有的事情,而導江與導海,一直是有爭議的,導江就是剛剛說的,黃河奪淮,淮河入江,從長江出海。
而導海不是挖一條河到大海,因為在古代大部分是做不到的。他們做的是,將河水匯入運河之東,大片大空地之中。就是這些草蕩之中。
如果這裡都成為良田,到時候該怎麼辦?
這也是為什麼在古代大部分時候,治水的人都希望是導河。畢竟黃淮的水量雖然不少。但是對長江河道,特別是下游河道,不會有太大的衝擊。對百姓的損失比較小。但是這裡有一座揚州城。
反正不能兩全。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鹽鹼地的問題。
這裡能夠長草,草長的還很旺盛,就知道,這裡土質鹽鹼的成分已經大大減少。否則真正的鹽鹼地幾乎是寸草不生的。至於這裡鹽鹼的原因,與大量的水流沉在這裡有直接關係。
而治理鹽鹼最好的辦法,就是用水不住的沖刷。將土地的鹽分分解掉。
一旦動用水利。都不是一家一戶,乃至於一些士紳能夠做到的。要麼一地計程車紳聯合起來,要麼就是官府來主持水利工程。
周夢臣想得就是後者。
他準備在這裡設幾個縣。從附近招徠流民。在官府的支援之下,大面積開墾土地,然後將土地分給每一個人,製造一批自耕農。也就是為國家增加一些元氣。為百姓多留一些人命。
只是這一件事情, 不大好辦,其中有種種關隘之處。最重要的是,他如果僅僅是南京兵部尚書是做不成這一件事情的。好在,他不僅僅是南京兵部尚書,還有總督六省的名分。雖然這個總督六省的名分,已經到了末期,隨時都要交上去,而今周夢臣也不會輕易動用這上面的權力了。
&n..pppp('奮鬥在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