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他知道王畿今日會如此說。他早就有備用人選。
萬萬沒有想到,他被人耍了。這麼多年,從來有他耍別人的時候,沒有別人耍他的時候。
徐階此刻沒有意識到一點,那就是不同圈層對大明而今局面是不同的。
最激進的是學術圈,可以說,真要看大明大儒們的腦洞,才會發現,很多想法即便是在後世,也是有些超前的。但是放在官場。卻是最保守的。
原因也很簡單,官僚們最討厭變化。任何改革都是對現在官僚的衝擊。
這也是為什麼周夢臣能引起滔滔輿論的原因,不是周夢臣的手段有多高明。而是這本來就有這種思潮在大明就有。畢竟泱泱天朝,被倭寇折騰成這樣子,難道大明上下有識之士,就沒有什麼想法嗎?
不來一個定體問?
好戲還沒有上場。徐階已經別踢出局了。
剩下的不過是氣學與心學的對決而已。
在虎丘之會後,氣學在江南站穩腳跟,並茁壯發展,雖然還不能與心學在江南的根基相比,而今這一場靈濟宮之會,將是雙方對科舉主導權的爭奪。
可以說誰贏了。誰就有可能代替程朱理學成為官學。
王畿的學問根底,無與倫比。幾十年來講學生涯,口舌上的功夫,自然無與倫比。
楊節一個人不是對手,王世貞也上臺,還有馮從道,三個人一併上,也不能在言語上佔據絲毫上風。王畿將一套,人心既治,則天下大治,認為科舉應該選拔是道德上的正人。而大明而今的一切,都是程朱理學不諳治心之道。應該用心學補之的道路,說得無懈可擊。
幾乎是那種,你明明知道對方說的有問題。但就是說不過他。似乎即便是嘴巴上多長了幾根舌頭,也抵不過對面一根舌頭。
更要命的是,王畿臨陣倒戈,不僅僅讓徐階大吃一驚,還讓周夢臣等一干人等大吃一驚。周夢臣之前準備的十幾個預案,全部落空了。
一時間周夢臣也緊張起來,擔心自己兩個弟子不行。至於王世貞,他所學太雜,如果全部論起來,王畿未必能勝過他,但是分散開來,他就不是王畿的對手了。
這個時候馮從道心中各種念頭湧上,他忽然想起周夢臣一段對於兵法的闡述。當時是周夢臣解答他們問題之餘,馮從道忍不住問的話。畢竟周夢臣是天下第一名將。關學弟子很多都喜歡從軍。自然要問一問了。
周夢臣當時地回答:“是,戰勝之道,無他,以優勢打劣勢。”
“這個優勢不僅僅是兵力優勢,而是各種優勢,糧食優勢,對天氣的適應優勢,甚至某一支兵種的戰鬥優勢。在知己知彼的同時,透過各種調動,形成我方優勢對敵方劣勢。然後就好像推骨牌一樣,從敵方最薄弱的地方突破。”
“當然這是總原則,在這個原則上,就是運用之妙在乎一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