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其它小說>家有美妻好種田> 太祖皇帝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太祖皇帝 (1 / 3)

狄青:20年精忠報國,50歲客死他鄉,北宋第一名將,到底因何而死

博史通今

8小時前 · 優質歷史領域創作者

公元959年,五代十國最後一位皇帝后周世宗柴榮駕崩。主少國疑,時任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度使的趙匡胤與石守信、王審琦、趙普等,一手炮製了契丹聯合北漢南下攻周的戲碼,率領大軍北上禦敵,卻在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篡周自立為宋。

範浚在《五代論》中指出:

“兵權所在,則隨以興,兵權所去,則隨以亡。”

太祖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後,每與丞相趙普討論唐朝滅亡與五代十國朝代更替不休的原因也認為,那是武人專權導致兵亂禍患的緣故,因此開始有意中央集權,遏制武將權力。

公元961年七月初九夜晚,宋太祖趙匡胤與當初擁護他的禁軍將領們一起喝酒,席間突發感慨,擔心有人效仿自己“黃袍加身”,眾將聽完無不戰慄,紛紛從太祖的弦外之音嗅到了殺機,第二天均託病解甲歸田。史書稱之為“杯酒釋兵權”。從此宋朝的天下,開始淪為文人的家天下。人們都以男子練武而羞愧不行,北宋從此也鮮有名將。

宋仁宗趙禎,幾乎算是有宋一朝,除太祖之外最有作為的皇帝。其在位時,文星璀璨,歷史上能想到關於宋朝的名人如包拯、范仲淹、歐陽修、蘇軾等,皆在其盛治之下大放異彩;而武治方面,雖不能挽武將式微之勢,然而仍舊能夠大膽突破傳統,力求文武兼治,起用了幾乎獨當大宋朝一面的名將狄青。

狄青,這幾乎是北宋僅此一位能夠讓我們脫口而出的名將。清朝有名的王爺史學家愛新覺羅·昭槤曾在其所撰《嘯亭雜錄》直言不諱:

有宋一代,武臣寥寥,惟狄武襄立功廣南,稍有生色,仁宗置諸樞府,甚為駕馭得宜。

本文,筆者將透過細緻的分析,為大家講述,狄青是如何在重文輕武的大環境下,建立不朽功勳青史留名的。

一、25場大戰,鮮血染徵袍

《宋史·狄青傳》記載:

狄青,汾州西河人,善騎射。

狄青,是山西臨汾隰縣人,隰縣屬於典型黃土高原地區,再往西過去一點就是夏國勢力,往北則是遼國範圍。惡劣的環境,註定無法種植莊稼,迫使汾州人只能狩獵為生,這也是狄青從小弓馬嫻熟的原因。

習慣於騎馬射箭的人,與遊牧民族一樣,性格總是桀驁不馴。狄青在十六歲的時候,因與人打架而獲罪入獄被黥面,並被髮配充軍,從此開始其波瀾壯闊的戎馬生涯。

充軍時,狄青因為弓馬嫻熟,沒有像絕大多數人那樣被派出去戍衛邊疆,而是被選為萬里挑一的皇帝禁軍中的精銳騎兵,並在“御馬直”幹了14年,一路做到了御馬直將軍貼身近衛的位置。

公元1038年,既狄青投身行伍的第14年,夏國統治者李元昊獨立於北宋與遼國之外,裂土稱王,建立西夏。宋夏交惡,朝廷用兵西北,才使得狄青開始在戍邊戰事中,大放異彩。

狄青被宋仁宗任命為延州指揮使,率軍開拔邊疆抵禦西夏軍隊的侵襲。當時狄青身邊的將領,在與敵軍的戰鬥中總是一觸即潰,久而久之士兵都養成了畏戰情緒,而狄青的出現,卻改變了這個局面,狄青每次上陣殺敵,總是身先士卒,不畏生死,將士們都深受鼓舞。

戰鬥一共打了四年,狄青前後參加了二十五場大戰,被亂箭射中八次。在大戰安遠時,狄青身負重傷,當聽到敵軍來襲時,馬上忍著傷痛上馬迎敵。狄青於亂軍之中,一向縱橫馳騁,所向披靡,令敵軍望而生畏。

《宋史·狄青傳》記載:

寶元初,詔擇衛士從邊,以青為延州指使。時偏將屢為賊敗,士卒多畏怯,青行常為先鋒。凡四年,前後大小二十五戰,中流矢者八。嘗戰安遠,被創甚,聞寇至,即挺起馳赴。出入賊中,皆披靡莫敢當。

此後,狄青雖居功甚偉,但因為朝廷重文輕武的政策,加之無功名在身,狄青並未得到提拔。但他卻以其敢戰、善戰而漸漸獲得了一些名氣。

二、從戰場驍將,到大宋名將

公元1040年,尹洙出任涇原、秦鳳兩路經略安撫司判官。尹洙這個人,當時既是當紅得令的大臣,又是不可多得的文壇大家,其學行為世人所稱道。狄青時常以自己見識短淺而憤懣不已,因此十分仰慕博學之人,也開始重視經營自己的人脈。狄青知道尹洙到任之後,親赴其府上虛心求教,大受尹洙賞識。對狄青的用兵才能,尹洙說:“此良將才也!”

於是,尹洙把狄青推薦給了頂頭上司范仲淹。

范仲淹是對狄青影響深遠的一位大人物,他初見狄青,便有相見恨晚之感。但范仲淹從狄青的言談中,感覺到狄青用兵雖猛,但並無章法。范仲淹更是不吝點撥說:“將不知古今,匹夫勇爾。”並給了他一本《左氏春秋》,對其寄予厚望,希望他開始學習兵法韜略,假以時日,做柱國之材。

所謂“朝中有人好當官”,有了朋友之後的狄青,很快被尹洙舉薦為涇州督監,又累功升到了西上閣門副使的位置。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