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其它小說>家有美妻好種田> 太祖皇帝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太祖皇帝 (2 / 3)

除此之外,狄青也開始手不釋卷,鑽研自秦漢以來成名將帥的兵法,融會貫通,化為己有,打起仗來更加所向披靡,有章有法。

公元1042年,狄青因為戰功卓著,朝中又有大員舉薦,升職了秦州刺史。當時范仲淹、韓琦等多次向仁宗提及狄青,總說他有治亂之能,御軍之才,仁宗便想要召見他,親自聽其講述對西夏襲擾邊疆的應對之法。

可惜還沒等見到狄青,渭州又被西夏襲擾,狄青只能走馬上陣,仁宗便命令狄青把邊疆雙方的軍事部署,犬牙交錯地畫出來,並附上應對之策,上交朝廷。

公元1044年,狄青再次以戰功,被仁宗親自提拔,做了禁軍馬步軍副都指揮使。

位當要職之後,狄青經常面見仁宗,探討治國與御軍方略,仁宗有一次看著他臉上刺的字,十分心酸,便勸說其用藥把傷疤敷去,狄青這樣回答:

陛下以功擢臣,不問門第,臣所以有今日,由此涅爾,臣願留以勸軍中。

意思是說:陛下是以功勞提拔了我,而絲毫沒有顧及我的門第與出身,我之所以有今天,都是臉上的字讓我知恥後勇的緣故,我想要留著它,用來激勵軍隊裡計程車兵們,告訴大家,即使是我這樣的人,只要奮發向上,建立功勳,陛下與朝廷也會委以重用。

仁宗聽了之後,大為欣賞,不久之後,直接提拔狄青做了樞密院副使。宋朝軍隊的最高長官為樞密使,司掌國家軍政要事。由此可見狄青的地位顯赫。狄青幾乎已經打破了北宋朝重文輕武的陳規。

三、臣出身行伍,唯戰場殺敵

公元1052年,嶺南儂智高率部作亂,嶺南一帶十數州淪陷,仁宗派出楊畋等安撫使負責嶺南的平叛事宜,但楊畋到了之後,久久沒有給朝廷一個滿意的戰績,仁宗很擔憂,又派出孫沔、餘靖,率軍討伐叛軍。

狄青當時為樞密副使,不願意尸位素餐,縛於高職,想要效命疆場,平定叛亂,於是上表仁宗請戰,仁宗召見他,表示不願讓他孤身犯險,狄青則回道:

“臣出身行伍,唯戰場殺敵,可報社稷。望陛下允臣率數百外族精騎,輔以禁軍驍戰者,斬敵首級,以彰陛下威儀。”

仁宗一聽,被狄青的豪氣干雲所觸動,當即任其為宣徽南院使、宣撫荊湖南北路,總領嶺南平叛事宜,並親自在垂拱殿為他設酒踐行。

狄青率領部隊,駐紮在賓州,蔣偕、張忠等將領在早期與儂智高的戰鬥中,屢戰屢敗,極大地挫敗了士兵的志氣。

左丘明曾在《曹劌論戰》中說: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狄青十分擔心軍隊計程車氣,因此到任後第一時間便下令部隊無令不得擅自出擊,同時靜觀其變,苦尋破敵良策。

然而令行不止,廣西鈐轄陳曙在狄青三令五申之下,絲毫沒有把他放在眼裡,公然違反軍紀,趁著狄青還未到前線,極其希望打一場勝戰戴罪立功,令朝廷刮目相看,便擅自率步兵八千攻打叛軍,結果潰敗於崑崙關,殿直袁用等人都臨陣脫逃,宋軍軍威盡失,叛軍更加囂張跋扈。

狄青中軍點將說:“令之不齊,兵所以敗!”

一支軍隊,連命令都不能統一,做不到令行禁止,那還打什麼仗?這是失敗的主要原因。狄青當堂將陳曙和袁用等三十多位違反軍紀且臨陣脫逃者斬首示眾,諸將無不愕然,紛紛折服。

《孫子兵法始計篇》載:

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狄青認為,兵無常勢,用兵就是要虛虛實實,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因此當天便傳令三軍休整十天再開拔,等叛軍得知訊息有所懈怠之後,第二天凌晨便引兵一夜越過崑崙關,出現在叛軍面前,令叛軍惶恐不已,自亂陣腳。

狄青一面令孫節、孫沔等正面率軍攻敵,另一面則出兩路騎兵,左右包剿,圍殲敵人。

剛開始叛軍氣焰囂張,竟一度使得宋軍招架不住,孫節死戰而死,孫沔也被打得節節敗退,以為生死不過須臾之間時,卻看到狄青用旗幟揮動指揮著騎兵夾攻叛軍,瞬間實現了反殺,並追亡逐北。

此戰之後,儂智高失蹤,宋軍繳獲錢財戰馬無數。有部下在攻破邕州城後,於屍體中發現了一個身穿龍袍的人,便建議狄青說可以向朝廷稟報儂智高已死,獲取功勞。狄青聽後卻嚴厲斥責道:“你們怎麼知道這不是儂智高的金蟬脫殼之計?我寧可少些功勞說儂智高失蹤了,也不敢欺瞞陛下貪取軍功啊!”

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評價狄青:

青之用兵,主勝而已,不求奇功……

為將者,當以取勝為使命,至於軍功,則是使命之外的虛名。狄青有這等胸懷,足見他與那些庸俗將軍不同。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