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其它小說>家有美妻好種田> 太祖皇帝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太祖皇帝 (3 / 3)

於是,狄青凱旋歸朝,仁宗為了表彰其軍功,直接把他提升到了軍政一把手樞密使的位置,連帶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讓其兒子們都做了官。

四、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狄青雖然是宋朝不可多得的良將,然而,在重文輕武的大環境下,他的存在,顯得有些突兀。

正所謂“匹夫無罪,懷璧其罪”。當初狄青以武將身份擔任樞密使,主宰天下軍事,威望甚隆的時候,那些自詡清高的文臣們出於各種目的,看狄青不順眼。因為在這些人的心目中,大宋的兵馬豈能掌握在一個“兵魯子”手中?

於是,他們開始打壓狄青,猜忌狄青。有些大臣甚至開始藉助“天象”來為難狄青,《宋史》雲:

言者以青家狗生角,且數有光怪,請出青於外以保全之,不報。

文官們說,狄青家的狗生了兩個角,這是是不詳徵兆,為了江山安全,還是把狄青下放吧。宋仁宗雖然對狄青也有所顧慮,但文臣們提的這個藉口實在太拙劣,宋仁宗最終沒有下放狄青。

而狄青身經百戰,自然也能看出人心險惡,他在報效國家的同時,也在尋求武將的出路。然而,不久後,身為樞密使的狄青就交了華蓋運,史載:

嘉祐中,京師大水,青避水徙家相國寺,行止殿上,人情頗疑,乃罷青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出判陳州。

公元1056年,京師發生了洪災,狄青為了避洪澇,將家遷到了大相國寺,並在佛殿上居住。仁宗以其無德修之心,免去他的樞密使之職,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之銜,明升暗降地將之調離京出知陳州。

堂堂大宋樞密使,轉眼間變成了一個知州。狄青為自己的“輕狂”舉動,付出了代價。

那麼,狄青真的是一位不知天高地厚,目空一切的狷狂之輩嗎?他不知道住在大相國寺正殿上會有什麼後果嗎?他當然知道!

《宋史·狄青傳》載:

青為人慎密寡言,計事必審中機會而後發。

顯然,狄青並不是愣頭青,他心思甚密,遇事都是謀定後動。對於以慎密著稱的狄青來說,睡在大相國寺大殿這種低階錯誤,他是絕不會明知故犯的。他之所以要這麼做,很明顯,他是想自汙,想急流勇退。

結果,狄青如願了。不,他其實沒有如願,是那些文官如願了。

第二年三月,仁宗便收到噩耗,狄青因嘴角長了一個很大的毒瘡,醫治無效,因病去世,年僅50歲。至此,這位北宋第一名將,在為大宋南征北戰20年後,黯然落幕。

明朝文學家馮夢龍認為,狄青之所以會在遠離京城第二年就去世了,是因為深受朝廷猜忌,擔心朝廷痛下殺手,整日心理壓力極大,最終鬱郁而逝。其實,這個觀點有些誅心了,且不說宋仁宗會不會去殺掉手無兵權的狄青,就從狄青的人生經歷來看,他也不會是因猜忌,導致“驚嚇而死”。

回顧歷史發現,狄青雖短暫逆反了北宋重文輕武的局面,然而終究還是因此遭到朝廷的忌憚和打壓。

畢竟,大環境的力量,非一人之力可以改變。

太史公司馬遷曾在《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借范蠡之口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千古以來,能臣干將,都是封建帝王維穩統治的工具,一旦功高蓋主,勢必會成為出頭的椽子,遭到忌憚與打壓。

從黥面囚犯,到北宋第一名將,那個毒瘡,彷彿沒有生在狄青嘴角上,而是生在了那個時代的嘴角上,只要那些文官們嘴角稍微翹起,就能看到一個偌大的毒瘡。

或者說,這個毒瘡,不止生在狄青身上,還生在所有武將的身上。

狄青死後,雖然宋仁宗下旨追贈狄青為中書令,賜諡“武襄”,但這也是身後之事了。

《莊子》說:名,公器也,不可多取。

意思是,名聲都是給別人看的,不可過分的貪婪。

而千古能勘破功名富貴者,寥寥不過孫武、陶朱公、王翦、張良、郭子儀、姚廣孝等幾人而已,他們因舍反而大得,反被青史留名,傳為千古佳話,不得不令人反思。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