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其它小說>家有美妻好種田> 第 與我無情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 與我無情 (4 / 8)

昭代將垂白,途窮乃叫閽。氣衝星象表,詞感帝王尊。

天老書題目,春官驗討論。倚風遺鶂路,隨水到龍門。

竟與蛟螭雜,空聞燕雀喧。青冥猶契闊,陵厲不飛翻。

儒術誠難起,家聲庶已存。故山多藥物,勝概憶桃源。

欲整還鄉旆,長懷禁掖垣。謬稱三賦在,難述二公恩。

此詩作於天寶十一年(752 ,時杜甫在長安。為一首贈詩。詩題中的學土之一崔國輔是盛唐著名詩人,和孟浩然、李白交誼甚深,對於杜甫則有知遇之恩。天寶十年(751 ,杜甫獻《三大禮賦〉以求進身,玄宗詔試文章,崔國輔與於休烈二集賢學士為試文之官,對杜甫文采深加讚賞,同年杜甫寫下此贈詩。詩中“儒術誠難起,家聲庶已存。故山多藥物,勝概憶桃源。”道出了杜甫思歸欲還鄉之心,其引用《桃花源記》典故,以“桃源”喻家鄉及心中嚮往之境地,可以得見詩人心中在對仕途失望後欲歸養的平和心境。

而詩末“欲整還鄉旆,長懷禁掖垣。謬稱三賦在,難述二公恩”,則充分流露出杜甫對於二學士的有著飲水思源的感激之情!

《春日江村五首》其一

杜甫

農務村村急,春流岸岸深。

乾坤萬里眼,時序百年心。

茅屋還堪賦,桃源自可尋。

艱難昧生理,飄泊到如今。

杜甫於永泰元年(765 春歸澆花溪草堂後作了《春日江村五首》 ,自乾元二年(759 冬入蜀,時已六年。此詩乃詩人見農務、春流起興而作,藉詩以抒發心中思緒。“茅屋還堪賦,桃源自可尋。”一句可以得見詩人當時草堂託居的生活雖然簡樸,但“桃源”一詞象徵了杜甫內心所向往的純淨美好的理想境地,寓居的草堂縱是外人眼中簡柄的茅屋,但因詩人安定平靜的心境,而別有一番風景在心中。

杜甫生於大唐開元盛世。他不僅擁有盛唐文人所具備的熱情、宏偉氣魄和時代責任感,而且,他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比同時期的文人更多、更深。杜甫於公元759 年冬,為避安史之亂而入蜀,在眾多親友的資助下,建了被後人稱為文學聖地的“成都草堂”。

在杜甫漂泊的一生中,成都草堂的那段生活,相對充滿了閒適、安定的色彩,在草堂雅緻、清幽的起居生活中,飽經憂患的詩人暫兔到處流徙的生活,身心都得到了休憩。寓居成都草堂是杜甫一生中一段非常重要的時期,詩人明澈、恬淡退隱的心境,使他的創作心態有了明顯的轉變,詩中隨處可見詩人的隱逸思想,詩人徹底拋棄了“奉官守儒”的終極價值追求。其詩歌中所表現的思想情感超脫,表達了隱逸想法,甚為高曠、自適。

在中國文學作品中,桃花具有象徵春天、女子、隱逸、理想世界等諸多的意象,同時也是中國古典文學眾多意象中所不可缺少的。古人常以內心直接的感觸來捕捉客觀景物,花開花謝、春去秋來的自然現象容易引起文人雅士油然而生的情致與內心的感懷,因此花意象成為中國古典文學意象群中一個重要的審美意象,而其中的桃花意象亦在中國古典文學中多次重複出現,成為中華民族文他心理的重要符號,展現出古人的豐富情感內涵和審美意蘊。

正因杜甫具有深厚的文化修養、深刻的社會體驗和廣闊的觀察視野,對中國傳統文他採取廣納博取的開明態度,加之“詩是吾家事”的家學傳統,使他對詩歌有著一種傳承的執著精神。

從杜甫詩中對於桃花意象的運用,不時可發現其詩中融入了詩人的個性、理想、與心境。“桃花”意象,在大詩人的巧妙運用下,不僅融入了豐富情感,更有如賦予了詩歌生命和靈魂。這正是杜甫詩歌的迷人之處, “桃花”在詩人的心目中,演繹著各種不同的意象,豐富了詩歌的深度和廣度,意象的傳承與創新益發突顯了詩歌在文學上的深厚底蘊與價值。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關注遙山書雁,帶您領略文化的博大精深!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從杜甫詩歌看諸葛亮的人格美

一生愛花成痴——白居易詠花詩所蘊含的情與志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滿地不開門,古詩詞中梨花意象

一樹梅花一佳人——淺談金庸筆下的奇女子

夕窗明瑩不容塵,凌波仙子態娟娟——淺析古詩詞中水仙花的意象

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宋朝酒文化,有故事詩詞和遠方愛,為此出現了很多以桃花為主題的名品佳作。內斂含蓄的我國古代文人經常以感性思想體悟世界萬物,在文學作品中常常借某種景物表達感情,透過對世界真實事物的描繪抒發對人生的思考與內心的感慨,創造了數量眾多的“桃花”文學意象!

在洋溢著積極進取和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的大唐盛世,桃花的美感和意蘊被充分發掘,浪漫的文人將野史筆記、史傳小說等敘事文學中桃花的意象進行擴大,抒情文學拓展了意象的“表情達意”的功能,使之更能表現人生的情境與萬千感慨。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