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其它小說>家有美妻好種田> 第 與我無情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 與我無情 (5 / 8)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祖籍襄陽,後來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縣省。杜甫曾在長安東南郊杜陵附近的少陵住過,有時自稱 “少陵野老” 所以後人也稱之為杜少陵。

杜甫詩中的各種“桃花”透過多種修辭方式和藝術技巧,突出了桃花的形象,彰顯了桃花的美感價值和文化意蘊,這不僅是藝術表達方式的演進,更是桃花意象內涵豐富的表現。唐代文學中的桃花意象亦對後世的詞、曲、小說等都產生了深刻影響。今天我們就來品讀杜甫的幾首“桃花詩”!

詠物之美,春濃色美一一對桃花的喜愛

唐代文人以多種審美視角對桃花進行細緻觀察,並以多種藝術手法充分展現了桃花美感。除了透過專題詠桃作品充分表現桃花美感,大量的專題詠桃作品,因角度不同、主題各異,更顯出具於多層次、多面向地展現桃花的審美內涵。杜甫的詩歌中也有單純詠桃之作,表現了詩人對桃花的喜愛:

《春日江村五首》

杜甫

種竹交加翠,栽桃爛漫紅。

經心石鏡月,到面雪山風。

赤管隨王命,銀章付老翁。

豈知牙齒落,名玷薦賢中。

這首詩寫於永泰元年(765 春,杜甫自乾元二年(759 冬入蜀業已六年,江村即叫花溪。詩中對景物的描寫透過色彩搭配和背景襯托,首聯“種竹交加翠,栽桃爛漫紅。”以竹綠來突顯出桃花的嬌豔,美感的加深來自於色彩的互相搭配和映襯,這是詩人善於運用色彩的描摹技巧,呈現出了桃花早春盛開時,爛漫嫵媚的畫面。杜甫另一首作品也在詩中體現出桃花的物色之美:

《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

杜甫

力疾坐清曉,來時悲早春。

轉添愁伴客,更覺老隨人。

紅入桃花嫩,青歸柳葉新。

望鄉應未已,四海尚風塵。

這首詩作於上元元年(761 春,詩中前兩聯雖抒發心中感嘆,詩中“紅入桃花嫩,青歸柳葉新。”描寫桃花初綻微紅,顯得格外嬌嫩;柳葉剛泛青綠,顯得特別清新,將春天的美好清新表露無遺。這兩句語言清麗,對仗工整, “人”、“歸”二字運用的十分貼切傳神,生動形象渲染出早春時節桃嬌柳嫩的景象。

《江雨有懷鄭典設》

杜甫

春雨暗暗塞峽中,早晚來自楚王宮。

亂波分披已打岸, 弱雲狼藉不禁風。

寵光蕙葉與多碧,點注桃花舒小紅。

谷口子真正憶汝,岸高瀼滑限西東。

這首詩為杜甫於大曆二年( 767 作於瀼西。此詩前四句描寫江上雨景,後四句則對景懷念故人。“寵光蕙葉與多碧,點注桃花舒小紅”句中詩人以蕙碧桃紅,經雨而花木爭所之景,來點出春天裡綠葉與紅花交相映襯之特有美感。

作為審美表現物件的“桃花”在杜甫細膩的觀察及筆下,顯得益發生氣盎然,更見杜甫對桃花傾注的喜愛之惰,而字句的刻畫細緻,也突顯唐人對於詠物的審美、藝術角度在描寫上更臻細膩、成熟。

“桃花”象徵美好春天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