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祥興二年(1279年)十月,到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二月,文天祥已經在大都關押了三年多了,在這三年裡,他寫了100多首詩,編訂了詩集《指南錄》、《指南後錄》和《集杜詩》,還自編了《紀年錄》,記載了自己的一生經歷。
伴隨著文天祥這三年的關押歲月的,是元世祖忽必烈對於是否殺文天祥的反覆權衡。至元十九年(1282年)三月,前面那位跟文天祥對談過的阿合馬被殺,忽必烈想要讓文天祥來擔任阿合馬的宰相一職。朝中很多南宋降臣,比如王積翁、謝昌元等開始給忽必烈建議釋放文天祥,讓他當道士。這倆跟前面說的留夢炎還不是一路人。他們雖然也是降臣,但是還是很仰慕文天祥的志節的,同時他們也希望文天祥作為宋朝最後氣節的種子能夠活下來。
可是這事在留夢炎這裡沒過去,留夢炎自從上回被文天祥一頓臭罵以後,心裡一直希望文天祥死,這一次,留夢炎出面阻攔了這件事情。他說:“文天祥要是出來一定會號召江南,那我們這樣投降的臣子有何面目見他?”(“天祥出,復號召江南,置吾十人於何地!”《宋史·文天祥傳》)最終,此事只好作罷。
後來有一位福建的僧人開始傳言土星犯帝座,古人對於天象還是比較看重的,所以就有人往文天祥身上引申。後來還發生一個事,有一個人自稱宋主,要召集兵力想要救文丞相。京城也出現了匿名書信,說有人要作亂。綜合這些因素,忽必烈認為文天祥繼續關著的話,可能宋朝的遺民還會以他作為幌子來從事反元的行動。為此,忽必烈先把瀛國公和宋朝的宗室都遷出了大都。
而對於文天祥,忽必烈始終無法下定決心,因為他實在是太欣賞文天祥的才華,而同時又很佩服他的氣節。蒙古人其實很認可忠貞之士,如果文天祥這樣的忠臣能夠為我所用,那對於元朝的統治將是大有助益的。可是眼看著三年過去了,軟的硬的招都上了,文天祥連一點動搖都沒有。忽必烈思索很久,決定親自出馬,做最後的一次努力。
元世祖忽必烈
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八,元世祖忽必烈作為勸降大隊的最高指揮,親自出馬接見文天祥。文天祥知道,自己已經見到最大的BOSS了,只要是挺過這一關,自己捨身取義的夢想就要實現了。
文天祥上殿還是不跪,只是給作了個揖,忽必烈也不糾纏這事了,直截了當說:“ 汝在此久,如能改心易慮,以事亡宋者事我,當令汝中書省一處坐者  意即讓你當丞相 。”(《文天祥傳》劉嶽申著,下同)
文天祥回答:“ 天祥受宋朝三帝厚恩,號稱狀元宰相,今事二姓,非所願也 。”我是不會變的。
忽必烈又問:“汝何所願?”你想咋地?
文天祥堅定的說:“願與一死,足矣!”我只願一死,別無他求。
在這個堅定的人面前,忽必烈也無話可說,雖然不忍心,還是讓他退下了。身邊的人都向忽必烈建言,希望能夠遂文天祥所願。到了這個地步,無論是從政治上,還是從文天祥的態度上,忽必烈已經沒有留著文天祥的理由了。
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二月初九,文天祥期盼的那一天終於來了。《宋史·文天祥傳》裡是這樣記載他的死:“天祥臨刑殊從容,謂吏卒曰:‘吾事畢矣。’”這一天終於來了,我終於勝利了,求仁得仁,我無怨無悔。
文天祥在刑場上問周圍的老百姓哪個方向是南方,知道以後,文天祥整衣跪拜,隨即慷慨就義,享年四十七歲。文天祥至死,心中永遠向著南方南宋朝廷的所在。正如他詩集《指南錄》得名的那首詩所說:“臣心一片磁針石,不知南方不肯休。”如今國家已經沒有了,可是他的愛國之心卻永遠與天地同在。
忽必烈曾經下詔刀下留人,但是等到了法場,文天祥已經死了。(“俄有詔使止之,天祥死矣。”《宋史·文天祥傳》)忽必烈對文天祥的死,大為惋惜,他曾說:“好男兒,惜不為朕所用。”
後來,文天祥的妻子歐陽氏為文天祥收屍,在他的衣帶中發現一首讚詞,可以算是文天祥留下的遺書,遺書上這樣寫道: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
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文天祥用自己的選擇,完成了自己仁至義盡的一生,他為了自己的夢想盡力過,堅持過,但是在國家覆滅的情況下,自己還能夠孤獨的堅守自己的道義,憑藉自己的一身正氣,為了自己所信仰的人間正道,不惜獻出自己的生命。這樣的人生,無愧於天地,無愧於青史,無愧於自己的內心。
文天祥的去世,也帶走了對於宋朝的認知。當宋朝最後一位忠臣死去的時候,人們才真正意識到,大宋王朝已經徹底灰飛煙滅了。無論是歷史意義還是文化意義上,宋朝作為一個名詞,徹底的走進了故紙堆中。
在元朝編修的《宋史·文天祥傳中》,對文天祥有著這樣的評價,我也謹以此,作為本文的結尾。
“論曰:自古志士,欲信大義於天下者,不以成敗利鈍動其心,君子命之曰“仁”,以其合天理之正,即人心之安爾。商之衰,周有代德,盟津之師不期而會者八百國。伯夷、叔齊以兩男子欲扣馬而止之,三尺童子知其不可。他日,孔子賢之,則曰:“求仁而得仁。”宋至德祐亡矣,文天祥往來兵間,初欲以口舌存之,事既無成,奉兩孱王崎嶇嶺海,以圖興復,兵敗身執。我世祖皇帝以天地有容之量,既壯其節,又惜其才,留之數年,如虎兕在柙,百計馴之,終不可得。觀其從容伏質,就死如歸,是其所欲有甚於生者,可不謂之“仁”哉。宋三百餘年,取士之科,莫盛於進士,進士莫盛於倫魁。自天祥死,世之好為高論者,謂科目不足以得偉人,豈其然乎!”
參考文獻
1、《宋史·文天祥傳》、《文山集》、《指南錄》、《宋少保右丞相兼樞密使信國公文山先生紀年錄》、《文天祥傳》(劉嶽申著)等
2、《宋末文化中的氣節問題——以文天祥為中心的歷史考察》 劉文 天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3、《文天祥形象的塑造和演變》 陳功林 江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4、《文天祥為什麼連拒兩朝皇帝勸降》 劉江 解放日報 2018年2月6日
5、《文天祥之死及元對故宋問題處置之相關史事釋證》 溫海清 文史 2015年第1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