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在講故事的時候,帶點伴奏。”
李易微微一笑,當聽到優美的鋼琴音傳出來的時候,在音樂聲中開口講述道, “李易的父親李守業,母親方豔,兩人原本是黔省山區的農民。
因為家境貧寒,他們在2000年的時候,就來到了羊城打工,將三歲的李易交給了爺爺奶奶帶。
他們兩個人連初中都沒有畢業,也沒什麼文化,只能憑藉體力來賺錢。
方豔進了工廠的流水線上班,李守業去建築工地賣苦力,來維持生計。”
李易說到這裡的時候,所有人神色都有些怪異,因為李易說話的方式很奇怪,不是以“我”來開頭,而是用的“李易”,包括說到父母的名字時候,都是直呼其名。
不過李易並沒有給他們反應的時間,而是自顧自的繼續開口說道,“兩人每天起早貪黑的幹活,每天工作超過12個小時以上,省吃儉用,將辛辛苦苦攢下來的錢,除了日常的吃喝,全都寄回了家裡,想要給兒子李易創造好一點的條件。
為了節約一點錢,每年只有過年才回家一趟,以至每次回去,兒子都認不出他們來,將他們當作陌生人。
李守業夫婦為此傷心難過了許久,決定更加努力地賺錢,想要把李易接到身邊來,在羊城來讀書。
再過幾年條件好了一點,等李易上初中的時候,他們已經有能力在寒暑假的時候將李易接來身邊,李易也不像之前一樣疏遠父母了。
只是因為常年不在父母身邊,李易在學校經常受到欺負,被罵是沒有父母的孩子,給他造成了極大的心理傷害。
讓他逐漸變得自卑而敏感,日漸孤僻起來,也不與人交朋友了。
不過別的孩子孤僻之後,會因此變得頹廢而沒有心思放在學習上。
但是李易年紀雖小卻極為懂事,知道父母將心思和希望都寄託在他身上,於是每日努力學習,成績倒是一直能在班上名列前茅。
等到了李易讀高三的時候,父親李守業因為常年在工地上乾重活,身體遠不如年輕的時候健康,終於積勞成疾病倒了。
家裡原本留著為李易讀大學的錢,在一夜之間花光了,還向親朋好友借了不少錢。
李守業的病最終雖然治好了,可李家卻一病返貧。
李易高考在即,他們不知道上哪裡去籌到大學的學費。”
李易說到這裡的時候,忽然頓了頓,神色淡然的看向了對面的沈若心,“如果沈小姐是李易的父母,你會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