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城池建設,雷遠和向朗的著重點並不一樣。
雷遠基於本身宗族的特點,習慣了以數量較多的塢堡分屯百姓,而保持強有力的機動部隊尋求野戰破敵。所以此前他令陶威提出的初稿,主要精力擺在各處沿江、塞道的戎臺、哨卡,並在適當的山間平野建設塢壁。
站在雷遠的角度,各處戎臺,哨卡,將是他的耳目,而屯據將士的各處塢壁,則是把太守政令推進至鄉、縣的前哨和依託。
但向朗顯然另有想法。他今天提出的方案,以防範雨季災害為由,略去了大部分的山間塢壁,而把絕大多數戶口、人丁,都收縮回六處縣城,預計消耗兩年時間,在六處縣城進行大規模的擴建,將城池與城下的碼頭、港口緊密連線為一體,並在城池中預留大面積的平坦空地。
雷遠站在這幅輿圖面前,沉吟許久,才理解了向朗的意思。
這個方案不是單純地出於地方考慮的方案,其首要的目的不是控制和治理宜都郡,而是為了確保荊益之間水陸交通、隨時支撐大軍調動往來。
向朗看看雷遠的神色,試探地道:“明府,之所以如此……”
雷遠笑了起來:“我明白了,就這麼辦。”
如此大規模的建設,對人力的需求量極大,除了樂鄉以外的五個縣,在這方面都有不足。此前為了調動足夠人手,雷遠特意以慶祝自己的婚事、部下諸將和士卒們婚事的理由,大規模的賜予牛酒飲食,但各地人丁的抽調終究有其極限。
漢朝興盛時,南郡下轄十七城,共有十六萬戶,七十餘萬口。可是經歷板蕩以後,人丁折損極多,大部分鄉縣在籍者已不足盛時的五分之一。從南郡劃分出的宜都郡更是地廣人稀,佷山縣和巫縣都只有兩千戶不到,夷陵、夷道、秭歸三縣稍微好些,也不過三千戶出頭的樣子。
好在有樂鄉縣,還有廬江雷氏宗族的力量。隨著雷遠一聲號令,樂鄉縣調動了超過六千名壯丁,廬江雷氏宗族也額外增派了相當的人手。
之後的一個月裡,各項建設繼續推進,一處工程完成之後,民伕們又趕到下一處工地。
首先面貌一新的,是已經得到向朗長期經營的夷道城。本來用原木搭建的各種城牆、建築逐步被更可靠的夯土包磚建築所取代,雖然城牆還沒加固擴建,但各處都新增了深溝高壘的防禦設施。
在城內,包括奮威將軍府、縣寺、糧庫、武庫等核心建築,都特意採用黏土和石料版築,不僅高大巍峨,也足以成為整座城池的支點。
到這時候,春耕時節到來,大部分民伕都預備趕回去伺候自家的田地。許多相關興造只好暫停。在這以後,能夠提供人力資源的,就只剩下了大江南面的五溪蠻部落,和大江北面的賨人部落。
這些蠻夷在有經驗的工匠帶領下,負責江北夷陵城的擴建和兩岸戎臺的佈設。經過雷遠和向朗的協商,戎臺哨卡的數量被縮減為四十座。每座戎臺同時也是一處軍屯據點,以一屯百丁為人手保障。以戎臺為節點,透過逐漸完善的道路和水上交通,宜都郡範圍內,江南任何一處的重要軍情傳遞到夷道城,都不會超過六個時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