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困難,不低頭,不趴下
性格影響和決定命運。每個人的性格對成就自己一生的事業都是相當重要的,性格堅強者,會無所畏懼地去做艱難之事;膽怯者只能一步一步避開困難,讓自己畏縮在“鳥語花香”之中。這些性格的差異,直接導致成功或失敗。對於曾國藩來說,他的性格屬於前者,遇到困難,不低頭,不趴下,能夠挺身而起,故成為叱吒風雲的“大人物”。提到“挺”字,是求強性格的代名詞。所謂“挺”,就是遇到逆境,遇到困難,不低頭,不趴下,而是挺直腰桿,一定要贏得局面。這種求強的性格在曾國藩身上又是怎樣體現的呢?
曾國藩在談到“人須有自立自強和‘挺’字精神”的性格時,說:勢利之天下、強凌弱之天下,此豈今日始哉?蓋從古已然矣。從古帝王將相,無人不由自立自強做出。即為聖賢者,亦各有自立自強之道,故能獨立不懼,確乎不拔。昔餘在京,好與諸有大名大位者為仇,亦未始挺然特立不畏強禦之意。晚年的曾國藩和他的得意弟子李鴻章有一段對話,再次談到了世事勝負要靠堅挺性格的秘訣:
“恩師,你看門生最大的不足在哪裡?”
李鴻章突然心智大開,冷不防向曾國藩提出這個問題。憑他多年與老師相處的經驗,知道用這種突然發問的方式,往往可以得到老師心中最直率的真言。果然奏效,曾國藩隨口答道:“你的不足在欠容忍。我一生無他長處,就在這點上比你強。還是在京師時,邵蕙西便看出來了,他說我死後當諡文韌公。雖是一句笑話,卻真說到了點子上。我那年給你講的《挺經》的第一條,你還記得嗎?”
“記得,記得。”李鴻章連聲答。那年曾國藩說的兩個鄉下人在田塍上互不相讓的故事,給他極深的印象。他曾經認真地思考過很長一段時間,也體味出了這個小故事中所包含著的許多內容,但他把握不準老師本人的意思。“恩師,門生和其他幕僚爭執時都猜不透那個故事中的含義,您啟發我們一下吧!”
望著李鴻章這副虔誠的樣子,曾國藩笑了:“其實也沒有什麼很深的含義,一樁鄉下時常可以看到的小事罷了。都是兩個犟人,在那裡挺著,看哪個挺得久,不能堅持下去的人就自然輸了。但表面上輸了,他的目標並沒有放棄,而是達到了。就此而言,挺是形式、是骨髓,屈是方法,是技巧。二者雖有不同妙用,但目標是一致的。就我個人而言,我年輕時就喜歡與逆境對著幹,現在老了,不這麼做了,也就無任何業績了。所以提醒你注意,世間事誰勝誰負,有時就看能挺不能挺。”
曾國藩的一生確實深得“挺”字訣,多少次打脫牙和血吞,都是這種求強性格的反映。人生的意義正在於由弱而強,你缺乏求強的性格,又怎麼能夠實現這種意義呢?說到底,你不強大,沒有人能幫你強大。希望你能有求強的性格,在任何時候都不被困難打倒!
立下大志,贏定人生勝局
什麼樣的性格,才能決定成大事?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從立志開始說起。立志是一個人對人生執著的追求,也是一種渴望,更是一種爭取人生有所為的性格反映。缺乏立志性格的人,做的一定是小事,甚至連小事都做不好。曾國藩一生恢宏,氣勢沖天。但這是他人生的結果,而不是過程。過程是什麼?就是為他的人生目標而付出的具體行動,即立下大志,贏定人生勝局。曾國藩的這種性格從何而來呢?
曾國藩從自己一生的成敗中悟出這樣一個關於性格的道理:凡人材高下,視其志趣。卑者安流俗庸陋之規而日趨汙下,高者慕往哲盛隆之軌而日益高明。賢否,智愚,所由區矣。早年的曾國藩,在他還沒有獲取成功的時候,就經常借詩文以抒發自己的志趣,自比於李斯、陳平、諸葛亮等“布衣之相”,幻想“夜半霹靂從天降”,將他這個生長在僻靜山鄉的巨才偉人振拔出來,用為國家棟梁。他十分自信地在詩中表示:“一朝孤鳳鳴雲中,震斷九州無凡鄉。虹梁百圍飾玉帶,螭柱萬石木從金鐘。”
他相信自己終有一天,會如同雲中展翅翱翔的孤鳳一樣,不鳴則已,一鳴則引來九州的震動;如同生長在深山中的巨材一樣,有朝一日成為國家大廈的棟樑。
正是這種高遠的性格,才使曾國藩一步一步地走出深山,變成一個“震斷九州無凡鄉”的“孤鳳”。
他還說:人苟能自立志,則聖賢豪傑何事不可為?何必藉助於人。“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欲為孔孟,則日夜孜孜惟孔孟之是學,人誰得而御我哉?若自己不立志,則雖日與堯舜禹湯同住,亦彼自彼我自我矣,何與於我哉?
正是本著這種苟能立志則聖賢豪傑皆可為之的認識,曾國藩認為,凡做事,都要有志向。必須有三種立志性格:人生當有人生之志,為學當有為學之志,修身當有修身之志。關於人生之志,曾國藩有從“雉卵變蛟龍”到“國之藩籬”的自信,又有“未信君山鏟不平”的豪邁,因而使曾國藩得以成為了所謂的“中興名臣”。
關於為學之志,曾國藩說: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志,則斷不甘下流。因此曾國藩的學問功底造就了他能夠“不甘下流”的成功人生。
關於修身之志,曾國藩一生著力效法歷史上的榜樣人物。咸豐九年,正是曾國藩和太平軍生死決鬥之時,他卻從容摹擬,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思想家、哲學家、著作家、文學家進行重新估計,共得32人(實際上是33人),做成《聖哲畫像記》一文,並命兒子曾紀澤,圖其形象,懸諸壁間,作為終身效法的標準人物,使自己的人格更臻於完善。
對此,曾國藩自己深有體會,他說:欲求變化之法,總須先立堅卓之志。即以餘生平言之,三十歲前最好吃煙,片刻不離,至道光壬寅十一月廿一日立志戒菸,至今不再吃。四十六歲以前做事無恆,近五年深以為戒,現在大小事均尚有恆。即此二端,可見無事不可變也。
曾國藩認為,人生有了一個高遠的目標,一個人的行動,諸如或進或退、或去或從、或取或舍,都不會是盲目之舉、徒勞之舉。
這正符合中國古代寓言所講的人生原理,有則寓言說一隻貓頭鷹因當地人厭惡它的叫聲而欲遷往別處。其時有人問它,說:“子能更鳴乎?”意思是說你能改變自己的叫聲嗎?否則,你搬到新的地方不也同樣會遭到人們的反對嗎?!立志也是如此,正如曾國藩所說:“若無破釜沉舟之志,何必遠行百里外哉?!”
一個人只有自己樹立了遠大性格併為之篤行踐履,才有可能使自己成為一個出類拔萃、不流於俗的人,或成為一個有所成就的人。
從個人的角度看,人能否有立志的性格,與他對自己的期許和定位高下有著密切關係。一個自視甚高但又狂妄自大的人,不會比一個性格高遠並能踏實肯幹的人有更大的成功機率。若一個人妄自菲薄,目光短淺,做一庸人而自樂,無疑則會成為一個失敗的凡夫俗子。
提到“性格高遠”一詞,意味著贏定局面,意味著大功告成。這是大多數人的一種理想目標,在這個目標的刺激下,人生就有盼頭,就有希望。曾國藩的一生之所以能贏定勝局,是因為他知道“出類拔萃,不流於俗”是人生的最大目標,也就是說他能站在高處看人生,透過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手段,達到贏定勝局的目的。回過頭來看,一個人的立志性格往往是成功的開端。
做好準備,隨時超越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