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都市言情>解密曾國藩性格絕學> (二)挺立性格: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二)挺立性格: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 (1 / 3)

自信與豪邁是成功的砝碼

皮魯克斯在《希望你的性格中多一些遠見》一書說:“成功的性格必須首先克服短見和盲目兩大弱點,因為它們均因缺乏自信而形成。”做任何事情,都不會一帆風順,總要面臨挫折。這就要求你在最困難的時候,克服注重眼前利益的短見,要有長遠的眼光,自己給自己定好位。這是保證得到成功性格的必備事項。

一個人如果對於自身的能力缺乏自信,即使其中摻有謙虛的成分,也無法使自己獲得真正的成功性格,更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因為健全的自信往往是導致成功的關鍵。夢想是人類的特權和天性,成功者會展開夢想的翅膀,立定目標飛向誘人的未來,追求人生的成功性格。人們對夢想總是持一種鄙夷的、不屑的看法,但實際上每個人,從童年直到老年,誰也無法擺脫夢想的糾纏。應該講,這是一種良好的性格。

我們每個人都曾經如同小鷹一般,曾擁有過翱翔天際,悠遊自在的壯闊夢想。有趣的是,這些偉大的夢想,往往也就在周圍親友的一句句“別傻了”、“不可能”聲中,逐漸萎縮,甚至破滅。其中,這種破滅還與你性格中的弱點有直接聯絡,即你因別人而放棄遠見,可能開始充滿短見,貪圖小利了。

怎樣才能獲得一種沒有短見卻又自信的成功性格呢?想象一下你的問題的答案,想象你正爬越心中的山脈,想象你正衝過終點。表面上,這些設想好象很不實在,但卻往往能增加你的耐力,使你百折不撓,繼續向理想邁進。

一個成功者的性格應該如此:莫讓我們的夢想因別人的幾句冷言冷語而熄滅。安於現狀,只會使你喪失獲得更卓越成就的能量。只要你的眼光看得夠遠,就一定能真正飛起來。

所以,你的性格中應該融入自己的主見,自信能在將來有所作為,才能放棄小恩小惠。否則,你成不了大事,這都是因為你的性格弱點制約了你!

一個人的成功表面看來少不了眾人相助、英雄援手,以及勢、位等場面。這固然是“硬體”,但更重要的是成功者本身的“軟體”也要過硬。曾國藩用“真龍必有云,真虎必有風”形象地說明了人的品格及真本事對成功的影響。在古代,“平天下”是一個人成就最大的標誌;在現代,“大富豪”則成為最成功的證明。

自信與豪邁是成功的砝碼。在曾國藩的一生中,很多時候表現了他的自信與豪邁。

曾國藩21歲在湘鄉漣濱書院讀書時改號“滌生”,意即滌除舊習,煥然一新。他自青少年時代就“銳意功名,意氣自豪”。立志“不為聖賢,便為禽獸”,為光宗耀祖、報效朝廷要幹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這種志向不能不在其詩作中有所體現,譬如他在詩中寫道:“浩浩翻江海,爭奔且未闌。古來名利客,誰不到長安。”他躊躇滿志,信心十足:“莫言書生終齷齪,萬一雉卵變蛟龍。”他23歲考取秀才,24歲考取湖南鄉試舉人,然後遠離家鄉赴京師會試。但兩次會試都落第了,他並不氣餒,反而更加堅定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

曾國藩在功名仕途上的進取精神不是一般人所能企及的,他的成功是建立在自尊、自信、自強的意志上的。他還堅信“是真龍必有云,是真虎必有風”。

他在一首奮發圖強詩中寫道:濫觴初引一泓泉,流出蛟龍萬丈淵。

從古精誠能破石,薰天事業不貪錢。

腐儒封拜稱詩伯,上策屯耕在硯田。

巨海茫茫終得岸,誰言精衛恨難填?這首詩也充分地體現了他的自信與豪邁,看到此,我們對曾國藩後來的大作為似乎就不應感到偶然了。

當然,志向自信與豪邁不能流於真正的狂放,他還需要以那種篤實、百折不撓的精神與幹勁去實踐它。所以,曾國藩說:“虛心實做,庶幾乎道矣!”

一個人能不能管好自己有這樣兩點:一是有無堅強意志,二是有無撒手不管的行動。一個不能管好自己的人,無論如何也成不了大事,更談不上獲取成功性格。曾國藩在此時可能不會獲取成功性格,但在彼時一定能獲取成功性格。因為他能管好自己,不亂方寸。

放遠眼光,圖謀天下事

信命是很多人的性格之一,這種人往往將成功歸功於運氣,確實人生充滿機會,成功者能識別它,牢牢地把握它。因此,假如在你的性格中能與命運挑戰,就證明你是強者!

我們相信人生中充滿機會,但我們往往不懂得把握。我們歸功於運氣的成就,有許多其實與運氣完全無關,應歸功於當機立斷、敢作敢為,見人之未見,堅持不懈。

成功不僅僅靠著努力得來,事實上,另外還有三項重要因素:

第一改變自己的性格,第二是瞭解成功的規則,第三是掌握機會。

自從鴉片戰爭中國失敗以來,有識之士已經體會到:中國各方面都需要徹底改革,否則難以圖存。然而深閉固守的社會、虛驕自大計程車大夫、腐敗無能的清政府,共同形成了進步路上一道不可逾越的天塹,使任何改革行動,都似乎寸步難行。

道光末年,魏源在他所編《海國圖志》的前言裡,首先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當時並未得到重大的反響。

咸豐末年,馮桂芬寫了一部書,進一步對仿行西法,革除中國政治傳統上的許多積弊,提出了具體而系統的方案。書印成之後,馮桂芬曾特地送了一部給當時的兩江總督曾國藩。曾國藩推許這部書是“名儒之論”,但認為書中的主張,多數難以實行。

曾國藩之所以有這樣的看法,可能是基於對當時現實環境的瞭解,認為在這樣的社會和政治背景之下,不可能做如此重大的改革。然而,在基本態度上,他已覺察到中國的積弊,的確有振作變計的必要。不過,由於他接受的是傳統科舉教育,所經歷的環境,只限於國境之內。能影響他的師友,見識都遠在其之下,因而使他在改革的步驟及方向上,不能形成一套清晰、正確而堅定不移的方案,甚而時時還顯露出他對大局的認識,未免有所偏蔽。所幸曾國藩尚能隨著經驗的累積而逐漸自我修正,是以在促進晚清中國近代化方面,他仍是具有相當貢獻的。

例如咸豐十一年(1861),清恭親王奕等奏請以洋藥稅購買外國輪船槍炮,用以攻剿太平軍,以期早日戡定內亂。有旨令曾國藩、官文、胡林翼(官為湖廣總督,胡是湖北巡撫)等先行妥為籌議,次第實施。

曾國藩於是年七月的奏復,卻認為火輪船對於攻打太平軍,沒有多大用處。他說:“輪船槍炮之所以被人重視,不過因為國人震於其少見,遂使洋人得以炫耀罷了。”可是這事既創議於執政中樞的奕,又經皇帝批准期於必行,曾國藩自不敢加以否定,只好贊成購買。在同一奏摺中,他認為只要買得若干西洋船炮之後,招募一批聰明智巧的本國工匠,加以仿造,一兩年之內,我們就可以與洋人共享船炮之利而並駕齊驅了。後來的事實證明:太平軍的平定,得力於西洋船炮的助力甚大(至少李鴻章的淮軍便是如此),而仿造西洋船炮的工作,並不像他在衡州仿造廣東戰船那樣容易,耗銀千百萬,費時數十年,終清之世,猶未達到能與列強相抗衡的水準。曾國藩料事,顯然不盡透徹。

不過,曾國藩逐漸在改變。頭一年,他還不以為購買船炮是當務之急,第二年,他卻在安慶著手試造中國第一艘輪船了。有一次,他告訴幕僚們說:“中國要講求自強,基本要務,第一是革新政治,第二是訪求人才。而目下最為急迫的手下工作,就是學會西洋製造船炮的技術。一旦我們學會了船炮的製造,那麼洋人的長處我們也有了。無論是與洋人和平相處或相互對敵,我們都可有所倚恃。否則,我們與洋人是沒有道理可講的。無論是仇視他們或感謝他們,終將落得一無是處。”曾國藩這一席話,大體上是有見地的,只是他把洋人的長處,看作唯有“船堅炮利”而已,則未免仍是當時一般世俗的看法了。

同治元年(1862)七月,在曾國藩大力支援之下,幕客華蘅芳、徐壽等居然造成了一部輪船發動機。試驗的結果,曾國藩大表滿意。他的滿懷興奮,在日記裡充分地流露出來:“洋人的智巧奇技,到底被我們中國人學會了。從此以後,洋人再沒有可向中國誇耀的東西了。”然而,事實並不像他意料中的那麼簡單。從一部略具雛形的發動機到一艘可以行駛水上的完整輪船,中間還有一大段距離。後來,華蘅芳等雖然殫精竭慮,苦心經營,卻遲遲無法拼湊成一艘完整可用的輪船。他才知道自己把事情看得太容易了。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