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都市言情>解密曾國藩性格絕學> (一)磨礪性格:自己一定要戰勝自己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一)磨礪性格:自己一定要戰勝自己 (1 / 2)

剛強牢固為堅,勇毅強挺為忍

剛強的性格永遠是成大事者的基本特質。天下的事沒有輕而易舉就能獲得的,必須要靠剛強的性格去征服。這是最基本的成功法則。

很多人看到不幸或失敗跡象就心灰意冷地拋棄目標。成功者抱定決心,堅韌不拔,堅持到底,直到實現他們的目標。

一個人在成功之前,一定會遭遇到很多挫折,甚至遭遇某種程度的失敗。在失敗重重打擊一個人時,最簡單和最合乎邏輯的方法就是放手不幹,大多數人都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乾的。

古今中外,眾多的成功者並不是依賴機會或好運氣,而是得力於他們堅韌不拔的精神。一個人要想成就一番大事業,都不可能一帆風順。

缺乏堅韌力是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大多數人常見的共同弱點。這弱點可用努力加以克服。

在激烈的競爭中,要想獲得成功,不可缺少堅韌不拔的精神。

別讓外在的力量影響你的行動,雖然你必須對他人的驚訝,和你面對的競爭做出反應,但你必須每天以你的既定方針為基礎向前邁進。用你對成功的想象來滋養你的強烈的慾望,讓你的慾望熱情燃燒,最好能燒到你的屁股,隨時提醒你不可在應該起來而行動時,仍然坐待機會。

觀察曾國藩獲取成功性格的經驗,第一條應當是“堅忍”。大概一個人不能像曾國藩那樣堅忍就無法有頑強之力,與各種險境抗爭,與各種人過招。因此,有必要看一看曾國藩獲取成功性格的成功經驗——“堅忍。”

曾國藩一生雖不能算是立下萬世之功,但也成為“古今不一二睹之大人物”,這和他終身所奉行的,也是為人們所推崇的“堅忍”是密不可分的。

何為“堅忍”者?剛強牢固為堅,勇毅強挺為忍。君子持威重,執堅忍,臨大難而不懼,視白刃若無也。欲立不世之功,得成勳世偉業,非堅忍所不能也。堅忍於戰則無敵,於禮則大治;外無敵,內大治,厚道載物乎?這就是曾國藩的堅忍。

1854年11月27日曾國藩在給他諸弟的信中說:我自從服官及辦理軍務,近幾年來,心裡常常有鬱屈不平的感受,每每仿效母親大人指腹示於兒女們的樣式曰:“這裡邊蓄積多少閒氣,無處發洩。”那些往年的許多事已不全記得了,今年2月在省城河下,凡屬我所帶領的兵勇僕從,每次進城,必定遭痛罵毒打,這種情景都是四弟、季弟親眼所見。謗怨之聲沸騰,萬口譏笑嘲諷,這也是四弟、季弟親眼所聞。自4月以後,兩弟不在這裡,景況更加令人難堪。我只有忍辱包羞,屈心抑志。

曾國藩的一生靠堅忍成就了他的事業。青少年時代靠堅忍的苦讀博取了功名,取得了進身之階。到中年以後更是靠“堅忍”戰勝了磨難。

曾國藩在江西帶兵的時候,因為他所處的環境,當時雖是督師,實居客居的地位,籌兵籌餉,一無實權,二無實力,州縣官都不聽他的話,各省督撫又常常為難他,只有胡林翼是誠心幫他的忙。湘軍將士雖也擁戴他,可是他們的官級,有的比他還高,他好像一個道義上的統帥,當然是經不起敗仗的。這時,曾國藩靠的是什麼?靠的是堅忍。他在父親去世,棄軍回籍奔喪,甚至在欲急流勇退的情勢下,耐心地聽取了朋友的規勸,並且深深地做了自我反省。

自率湘軍東征以來,曾國藩有勝有敗,四處碰壁,究其原因,固然是由於沒有得到清政府的充分信任而未授予地方實權所致。同時,曾國藩也感悟到自己在修養方面也有很多弱點,在為人處事方面固執己見,自命不凡,一味蠻幹。後來,他在寫給弟弟的信中,談到由於改變了處世方法所帶來的收穫,而改變了的處世方法,無非是“堅”中多了一些“忍”,結合時勢把“堅忍”二者的關係處理得更為妥帖了。為此,他說:“兄自問近年得力唯有一悔字訣。兄昔年自負本領甚大,可屈可伸,可行可藏,又每見得人家不是。自從丁巳、戊午大悔大悟之後,乃知自己全無本領,凡事都見得人家有幾分是處。故自戊午至今九載,與四十歲以前大不相同,大約以能立能達為體,以不怨不尤為用。立者,發奮自強,站得住也;達者,辦事圓融,行得通也。”

靠這種堅忍,曾國藩終於走出了那種陰霾籠罩的心境,渡過了那段痛苦的日子。因此曾國藩在他的處世人生中,特別偏愛“堅忍”,他說:司馬遷崇尚黃老,敬仰遊俠,班固以此來譏諷他,確合事實。敬仰遊俠,所以多次稱讚堅忍卓絕的操行。比如屈原、虞卿、田橫、侯嬴、田光以及貫高都是此類人物。

對於曾國藩的堅忍,連王運寫《湘軍志》時本想譏諷曾國藩,但終為其感動。1878年2月21日雲:“做《湘軍篇》,頗能傳曾侯苦心;其夜遂夢曾。……”27日雲:“夜觀覽滌公奏疏,其在江西時,實悲苦,令人泣下,然其苦乃自尋得,於國事無濟,且與他亦無濟。且吾嘗怪其相法當刑死,而竟侯相,亦以此心耿耿,可對君父也。餘竟不能有此愚誠。‘聞春風之怒號,則寸心欲碎;見賊船之上駛,則繞屋彷徨。’《出師表》無此沉痛。”

“堅忍”是兩個奧妙的字,“堅”可理解為銳於進取,挺而不軟弱;“忍”可理解為持之以恆、能屈能伸、不計屈辱。體現在深受曾國藩影響的李鴻章身上,“堅”字可達到拼命的程度。“拼命做官”是曾國藩送給李鴻章的雅謔,後此論不脛而走,天下人無不以為惟妙惟肖。清史館為李鴻章立傳,也用“自壯至老,未嘗一日言退”概括他只想升、只想進的拼勁。李鴻章少年時言志,也說:“我願得到玻璃大廳七間,都敞開明窗,讓我在裡面辦公。”但他拼命了卻了此願後,卻不以此為足,又拼命去追逐新的目標。曾國藩就十分羨慕李鴻章的這股拼勁,羨慕李“具辦事之誠,有任事之量”,說李易於取得成功。李鴻章身上的“忍”字是與屈辱連在一塊的,儘管他外表並不諂媚,倒是氣宇軒昂,一派雍容華貴的風度。他除了屈於封建皇朝,還屈於列強,如果中國國力強,他或許真的會扮演中國的俾斯麥。但中國太弱,他和上海勢力無力迴天,他帶頭搞的洋務運動也不能使中國強大。因此,李鴻章的忍要忍到甘願演小丑的地步,1862年李談他的洋務外交時說:“與外人雜處,每到十分饒舌時,用痞子放賴手段,他們也沒有什麼辦法。”這套法寶李鴻章40年如一日地搬用。甲午慘敗,他的洋務軍事大業毀於一旦,億萬國人恨不得寢其皮、食其肉。按說他不憂憤而死,也該憂憤而疾了,但他卻照樣赴日乞和。在馬關,他遭到了日本浪人的槍擊,腦袋上鮮血淋漓,但即使如此,他仍嬉皮笑臉、死乞白賴地乞求日方談判代表伊藤博文等削減賠款數目。這種九折臂三折胝的忍性非常人所具,難怪在一些傳記中他被寫成冷血動物。他到1902年還說:“與洋人交涉,不管什麼,我只同他打痞子腔。”痞子腔系皖中土語,即油腔滑調之意。忍到這種可悲可憎的腔調,只能用“畸形”二字來形容。

不做以卵擊石般的無謂犧牲

一個人無論如何偉大,總是渺小的。就一個人的一生而言,也往往是逆境多而順境少。一個人要想有所作為,必須忍受住逆境的折磨。

對待逆境,曾國藩首先是承認現實,儲存自己,不做以卵擊石般的無謂犧牲。他說:我在《雜著》中專門引用《周易》的“否卦”,我對這一卦的卦辭有不同常人的理解:事業得不到發展,道路閉塞不通,是因為行為不正的奸佞之徒當道而造成的。奸佞當道,道德高尚、堅守正道的人是吃不開的。這種時刻,做什麼事情總是失去的多,得到的少。

奸佞當道,小人得勢,不會政通人和,事業會遭受損失。正派而能幹的人是不能展示才幹、發揮作用的;如果直言或試圖有所作為,不僅無濟於事,反而會遭受陷害。大的方針政策不能變動,只好在具體工作的小地方做些補救。損失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果一味順從,人成為逆境的奴隸,也就不能改善自己的環境,更談不到有所為了。因此,曾國藩從承認現實、識時務的角度出發,引申出逆境的第二種應對策略:練內功、求自強。他於1866年12月在一封家書中歷數自己經歷許多逆境而成功的例子說:困心橫慮,正是磨鍊英雄,玉汝於成。李申夫嘗謂餘慪氣從不說出,一味忍耐,徐圖自強,因引諺曰:“好漢打脫牙,和血吞”,此二語是餘生平咬牙立志之訣。餘庚戌辛亥間為京師權貴所唾罵,癸丑甲寅為長沙所唾罵,乙卯丙辰為江西所唾罵,以及嶽州之敗,靖江之敗,湖口之敗,蓋打脫門牙之時多矣,無一次不和血吞之。曾國藩自謂“打脫門牙之時多矣,無一次不和血吞之”,可見其堅忍卓絕的意志,強毅不屈的氣度。唯其時受挫折,經患難,故其德業也時有長進。對此,曾國藩說:諺雲:“吃一塹,長一智。”吾生平長進,全在受挫受辱之時。又說:餘生平吃數大塹,而癸丑六月不與焉。第一次壬辰年發佾生,學臺懸牌,責其文理之淺。第二,庚戌年上日講疏,內畫一圖,甚陋,九卿中無人不冷笑而薄之。第三,甲寅年嶽州靖港敗後,棲於高峰寺,為通省官紳所鄙夷。第四,乙卯年九江敗後,赧顏走入江西,又參撫臬,丙辰被困南昌,官紳人人目笑存之。吃此四塹,無地自容,故近雖忝竊大名,而不敢自詡為有本領,不敢自以為是。俯畏人言,仰畏天命,皆從磨鍊後得來。

對身處逆境時應守的道理,曾國藩說:就像《西銘》所講的“沒有地方可以躲避,只有等著被烹死,這就是晉獻公世子申生的恭順。勇敢地承認現實,又順從命令的,只有伯奇能做得到”。這些話,太真切了。

用強者心態挑戰挫折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