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力:大動力、大毅力、大魄力
將自己最弱的部分轉化為最強的優勢,這對我們任何人都是非常需要、而且應該具備的一大性格特點。請你大聲地重複這句話,並把它深深地印在腦海中。這絕對是真實的,你可以將最弱的地方轉為最強。
積極的思想能使一個人將自己的弱點視為一種挑戰的機會。你可以將弱點轉為最強的部分。這種轉化的過程有點類似焊接金屬一樣,如果有一片金屬破裂,經過焊接後,它反而比原來的金屬更堅固。這是因為高度的熱力使金屬的分子結構發生變化從而更為嚴密的緣故。
對於你來講,你想克服的弱點是什麼?恐懼、生氣、傷感、失望、沮喪、酗酒,還是女人?無論是什麼,我可以明確告訴你,它絕對不能永遠打敗你。記住了這一事實,你就可以將最弱的地方轉化為最強。
任何人只要願意控制自己的弱點,願意接受積極思想,都能做到這一點。信仰可以大大改變人的生活,新思想可以把舊的壞思想排擠出去。只要有意識地去改變自己才能真正達到目的。“心的變化”實際是指意識的變化。
自我貶低很容易使人自卑,並且自棄。我對此深有體會。
為什麼許多人會深陷於自卑情緒中而痛苦呢?心理學家告訴我們,人類性格中最常見的弱點之一便是他們並“不想要成功”。沿著這條思路發展下去,他們認為成功是一件危險的事,因為要保持成功的地位,必須付出更多的代價。所以,他們便故意或者無意地強調自己的弱點,顯示出不如他人的樣子。
事實上,每個人的性格中都有優點和弱點。問題是,你所強調的是自己的優點還是弱點?你靠什麼來生存下去?如果著重在弱點方面,你將會愈來愈弱。如果你強調的是優點,你將會愈來愈堅強和自信。這個道理非常簡單易懂。
但是,我們不能將自己的弱點與自我想象的弱點混為一談。學習如何接受自我是克服弱點的第一步。大多數有自卑感的人總是把注意的焦點放在自我身上,也就是將目光放在弱點上。對不重要的事也以自我為中心來考慮,以為每個人都在注意這些事,其實並不是如此。
許多人經常找出自己性格上的小缺點,自認為這就是缺點,然後又費盡心機,使自己相信,“因為這個弱點,所以不能成功。”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先了解,我們每個人都能成功、快樂和堅強。所以你必須決定,你打算要突出哪一方面,這一決定權在於你。一旦你選擇突出自己的長處和優點,自卑的性格便會消失,一種強而有力的能力便會取代你的缺陷及弱點。這就是性格原理!
《後漢書》中說:“志不求易,事不避難。”有大抱負,才有大動力,大毅力,大魄力,也才會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大境界。所謂大抱負不是好大喜功,不是好高騖遠,而是放眼天下,志在四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有這樣的胸懷和氣度,你才能看輕自己所重的,看重天下所輕的。曾國藩以為人生當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和“憂天下”兩大精神。
曾國藩說,“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與之量,有內聖外王之業,而後不忝於父母之所生,不愧為天地之完人。”也就是說要志當存遠。曾國藩的高遠志向,就是要匡時救世,澄清天下,成為國家的藩籬。
曾國藩朝考一等,改為翰林院庶吉士,從此置身詞林,抱有澄清天下之志,因改名國藩,為國家藩籬之意。
讀書做官,升官發財,在當時幾乎瀰漫在所有讀書人的心目中,牢不可破,可是曾國藩是一個例外。
他在做京官的時候,年齡不過三十多歲,他便發誓不發財。道光二十九年,他致書九弟說:予自三十歲以來,即以做官發財為可恥,以宦囊積金遺子孫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從不靠做官發財以遺後人。章明鑑臨,予不食言。
曾國藩一生髮誓不發財,幾十年節儉自守,不逾越一寸一分。因此他雖官至總督,每日吃飯,以一葷為主,有客始略增之。時人號為“一品宰相”,布袍鞋襪,均由夫人媳婦為之。他30歲時,曾制一件緞馬褂,唯遇新年及慶賀時著之,藏之30年,不再另制,他曾說:“古語言衣不如新,人不如故,以吾觀之,衣亦不如故也。”
怎樣才能樹立一種“民胞物與”、“內聖外王”的君子之志呢?曾國藩認為君子應廣其識,他說,“夜郎自大,此最壞事”,並說:井底之蛙,所窺幾何,而自以為絕倫之學;遼東之豕,所異幾何,而自以為蓋世之勳。此皆識淺而易以自足者也。的確,做一個井底之蛙,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但對強者來說,則要站在一定的人生高度去打量天下,立志有所大作為。
道光二十二年,曾國藩的六弟在一次考試中受到挫折,於是就抱怨自己時乖命蹇,牢騷滿腹,曾國藩知曉後對他立志之小感到很可笑,以為六弟所憂慮的事情太不值得一提了!勸告他人生境界各有不同,何必以科名為勝敗定評!六弟收到信後果然振作起來,不再循人故轍,而另闢人生蹊徑。人生不可毀志,志是成功之動力!
忍受艱苦,終會有立得住的一天
人生的險關到底有幾重,第一重就是不誤入陷阱,第二重就是走出錯誤。凡是不以此為戒者,都無法挺過人生最艱難的時刻。
成大事者身上最可貴的品質之一是堅持不懈,他們可能會有感到疲倦的時候,但是總能想著堅持、堅持再堅持,挺一下就能渡過難關。事實也正是這樣,不堅持,不忍耐,怎麼能戰勝大小困難?可惜的是有很多人做不到這一點,所以被困難阻擋在成大事者的大門之外。
可以說,堅韌是解決一切困難的鑰匙,試問諸事百業,有哪一種可以不經堅韌的努力而獲成功呢?
獲取成功性格有三種型別:一是盼望獲取成功性格;二是等待獲取成功性格;三是繼續獲取成功性格。曾國藩經歷過這三種獲取成功性格的型別,帶著成就霸業的理想,走出湘江土地,最後成為一代重臣。這難道不是獲取成功性格嗎?要想一下獲取成功性格,太困難了,只有分幾步走,分幾次做才能胸中有數,獲取成功性格。
曾國藩信奉“運氣”,同時認為“運氣”不是憑空而來的。他還承認成功與否,天意佔很大成分,但又認為人謀仍起很大作用。
一次,曾國藩在深入探討朱熹有大成就所經歷的艱辛過程之後,深有感觸地說道:“天下事未有不從艱苦中得來,而可久可大者也。”
在曾國藩看來,只有經過火煉的才是好金子,只有經過大波折、大磨難得來的成功才可以持久。
中國有句成語——居安思危,實際是講泰極否來,盛衰可以迴圈往復的道理。因此,把握順境,不安於順境,在安穩中憂慮危險會隨時到來,使人保持警懼狀態,就顯得十分重要。
人的一生也不可能總是順境,同時也不可能總是逆境,長時間的逆境會讓人看不到希望,而放棄努力,會消磨人的意志,使人成為環境的附庸;如果順境長了,也會滋長好逸惡勞、安於現狀的習氣。在此,曾國藩提出了“守駿莫如跛”的觀點,他說:東坡“守駿莫如跛”五字,凡技皆當知之,若一味駿快奔放,必有顛躓之時。一向貪美名,必有大汙辱之事。餘以“求闕”名齋,即求自有缺陷不滿之處,亦“守駿莫如跛”之意也。因此曾國藩特別主張,在艱苦難耐之時須在“積勞”二字上著力。同治二年(1863)十一月,曾國荃的湘軍在對天京進行了長達一年多的圍困之後,好不容易在十一月初五日晚上用地道轟陷太平軍堅守的天京城牆十餘丈,但卻被太平軍將士奮力搶堵,使湘軍傷亡三百多人,使天京的攻克更感到遙遙無期,面對如此不順之境遇,什麼人都會喪失信心,倍感焦躁,何況曾國荃更是一個凡事受不得挫折急於求成之人,而在這時,曾國藩卻寫信給他的弟弟,告誡說:古來大戰爭、大事業,人謀權佔十分之三,天意恆居十分之七。往往積勞之人非即成名之人,成名之人非即享福之人。此次軍務,如克復武漢、九江、安慶,積勞者即是成名之人,在天意已算十分公道,然而不可恃也。吾兄弟但在積勞二字上著力,成名二字則不必問及,享福二字則更不必問矣。不求順境,其實就是指如何對待運氣不來時的逆境,而逆境中的堅忍耐力則是人們成功的一個必備素質。在曾國藩看來,“運氣不來,徒然慪氣”是無用的。幫人則委曲從人,尚未必果能相合;獨立則勞心苦力,尚未必果能自立。如真能受委屈,能吃辛苦,則家庭亦未始不可處也。也就是,在逆境中,如果支撐得住,終會有立得住的一天,有柳暗花明的未來。
在最困難之時,更要頑強自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