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昭德道:“陛下唯才是舉,自是明君之典範。只是魏御史曾為宰相,我想問一下魏御史,何謂理國之要?”
魏元忠笑道:“理國之要,在文與武耳!”
李昭德問道:“如今在陛下的治理下,文治武功,空前之盛,魏御史可說得再詳細麼?”
魏元忠道:“不然,如今談論起文章,則專以文辭華贍為首,從不過問經論;談論起武事,則以騎射為先,也不追求方略。而我認為選將就應當以智略為本,勇力為末。”
李昭德笑道:“空談智略,只怕是如趙括般紙上談兵吧。”
魏元忠道:“不然,兵者詭道也,若無智略,但憑勇力,只是一人敵,非萬人敵也。”
李昭德問道:“何為萬人敵?”
魏元忠道:“朝廷用人唯才,同功同賞,同罪同罰,戰略得當,賞罰能行,則無往而不利,是為萬人敵也!”
李昭德又問道:“如今府庫存糧不如,無有糧草,災民不得賑濟,大軍不得前行,該當如何?”
魏元忠道:“如今只有部分地區新麥被淹,其他地方則照常豐收,朝廷可出資糴入北方新麥,然後在兩淮地區平價糶出,兩淮地區勢必糧價暴漲,勢必來買官糧,朝廷既可緩解災情。於此同時可以在江南地區,以朝廷的名義徵糧,凡自願將糧食上繳給官府的,可以酌情減免下年的稅收,有朝廷文書與名冊登記,不失信於民,百姓得到實惠,自會用糧食來換取賦稅的減輕。軍糧旬日便可籌集,待得平定叛亂,就算來年少了些稅收,府庫已然會有盈餘。”
李昭德沒想到他多日來困擾的問題,魏元忠隨口便說出解決方案,當下撫掌讚道:“魏元忠果然是文韜武略,恐怕這滿朝文武,入可為周公、召公,出可為方叔、召虎者,唯有魏元忠一人而已。”
武則天笑道:“既然宰相大人也認為魏元忠之策可行,那麼就按照魏元忠之言辦理。”
退朝之後,魏元忠便帶著幾千人馬南下,沿途派斥候查探李孝逸大軍的動向,得知李孝逸的大軍在皖北地區,被大水所阻,裹足難行,並未到達江南,與叛軍勾結。於是便急速行軍,在兩日內,終於到達了李孝逸的軍營。
此時豫南安樂鎮一帶的山洪已退,殘月、曉風等女子也正向揚州方向而來。
魏元忠到了李孝逸的軍營,得知了大軍的實際情況,李孝逸得知朝廷派監軍魏元忠到此,定是來興師問罪的,剛開始還想隱瞞,但魏元忠在沿途檢視大軍車轍的痕跡,便得知大軍軍糧不多,剛來到李孝逸的軍營,先不急著去見李孝逸,便直奔糧草營而去。
李孝逸見再也隱瞞不下去,只得對監軍魏元忠和盤托出,將事情的本末始終都一五一十地交代了。然後對魏元忠說道:“魏監軍兩度為相,足智多謀,籌集軍糧,對於魏監軍來說,應該是小事一樁吧?還請魏監軍見教,眼下該當如何是好?”
魏元忠不悅道:“這個問題我早想好了,為今之計,只有急速南下,江南地區為天下之糧倉,到了江南才有辦法籌集到軍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