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因為此時天下的主戰場在淮南,諸葛誕、吳國援軍和司馬昭,三方四五十餘萬大軍正在壽春城下對峙,關中的空虛一時無法改善,這讓關中的守將明知姜維到來,卻沒有更好的迎敵辦法,或許在沈嶺之上也無法安排軍隊。
此時關中的守將是誰,徵西將軍持節都督雍涼二州諸軍事安樂鄉侯司馬望。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司馬望,字子初,司州河內郡溫人。司馬懿之弟司馬孚的次子,後過繼給長兄司馬朗為後。歷任平陽太守,洛陽典農中郎將等職,後升任護軍將軍,加散騎常侍,因為親近魏帝曹髦,而當時由堂兄弟司馬師、司馬昭相繼輔政,掌握魏國大權,所以感到不安,請求外出任職。司馬昭掌權後,將坐鎮關中的徵西將軍陳泰調回朝廷,司馬望便前往接替其職務。
司馬望不像堂兄弟司馬師、司馬昭那樣擁有絕對權威,也不像陳泰那樣常年與姜維周旋,通曉軍事。他屬於一個非常穩重的人,既不急於建功立業,也不放鬆警惕,讓他做一個鎮邊之將,非常合適。
當坐鎮長安的司馬望聽說姜維來犯,他知道此時朝廷大軍遠在淮南,無法支援,敵強我弱的形勢一時無法改變,便很快做出三點應對部署。
第一點,退守長城。把從駱谷谷口到長城之間的外圍據點全部撤掉,所有魏兵彙集於長城。長城是魏軍專門用於防備漢軍北犯的軍事要塞,它離長安約二百里,若姜維拿下長城便可進入平原,兩天之內就能殺到長安城下,所以長城是進入平原前的最後一道防線,決不能丟失。
第二點,聯絡鄧艾。鎮西將軍鄧艾的軍隊主要負責守衛西線的隴西地區,麾下有幾萬人。而這次姜維主力雲集於東線關中,所以要趕緊把鄧艾調過來,協同作戰。
第三點,安撫部眾。司馬望親自趕到長城前線安撫軍士,驚慌下的魏軍見主帥到達前線,立刻士氣高漲,就不那麼懼怕姜維了。
做了這三點部署後,司馬望便駐守長城,等待姜維到來。
淮南方面,司馬昭聽說姜維進犯關中,先是有些緊張,後很平靜地笑著告訴眾將,有司馬望在關中,沒有任何顧慮。若能擊敗諸葛誕與東吳援軍,姜維自然退去。眾將聽後皆信服。
再看漢軍先鋒,傅僉在王嗣接替自己佔據谷口後,便進軍沈嶺。
因為司馬望早有軍令,猶如之前佔領谷口一般,傅僉很容易便拿下沈嶺。因為太容易得到,這讓傅僉產生了困惑。
傅僉站在沈嶺之巔,看著周圍數十里過於沉寂的山谷,難道魏軍慌了,全部跑了?傅僉自語起來道:“真是見鬼了,一天內把谷口和沈嶺都給拿下了,魏軍到底是怎麼回事,難道一點防備也沒有,難道怕了?”
旁邊軍士道:“傅將軍,我看魏軍一定是被我軍的氣勢給嚇跑了,現在是否繼續進軍,殺進關中。”
傅僉想了想,道:“不可,你先回谷口,將軍情告於王嗣將軍,讓他派人通知姜將軍已拿下沈嶺。”
軍士道:“諾!”這位軍士走後,傅僉便通知先鋒軍所有人開始修建軍營。
兩天後,姜維大軍走出谷口,抵達沈嶺。
在抵達沈嶺的當天晚上,姜維即召開軍事會議,做下一步的軍事計劃。
參加這次軍事會議的人除了姜維、夏侯霸二位正副統帥,還有王嗣、傅僉、楊戲、趙廣、李密、蔣斌、王含、柳隱等。
李密,字令伯,益州犍為郡武陽人。他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舅舅讓母親改嫁,祖母劉氏將他撫養長大。所以他對祖母非常孝敬,因此有好名聲。他師從譙周,學習刻苦,博覽五經,尤精《春秋左傳》。完成學業後被拜為尚書郎,出使東吳。
李密從東吳返回成都後,姜維聽說了他的故事,便親自觀察,李密讓姜維印象深刻,姜維便將其留於自己身邊,代替年長的益州蜀郡人高玩為大將軍主簿,高玩改任太子洗馬,輔佐太子。
蔣斌,荊州零陵郡湘鄉人,蔣琬長子。蔣琬在諸葛亮去世後成為季漢第二代軍政主官,官至大司馬。蔣琬去世後留下二子,長子蔣斌在姜維軍中任職,次子蔣顯留在宮中,出任太子僕。蔣斌繼承了父親安陽亭侯的爵位,官職綏武將軍。
王含,大將軍監軍,常年跟隨姜維。
柳隱,字休然,益州蜀郡成都人。這是一位比姜維年長十二歲的老將。他在年輕時因為為人正直誠懇,高風亮節,交友眾多,在成都頗有名氣。得到姜維考察,留在軍中,其人作風勇敢,既能參贊軍事,又能衝陣殺敵,常勇冠三軍,頗有當年老將黃忠之風。
只見眾將站于軍帳帳內兩側,姜維坐鎮主將位,軍事會議馬上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