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旅又說,前面是山區,從上往下,行軍便容易,從下往上,行軍更困難,這樣的出征便有不祥之兆。皇甫晏聽後並不在意。
皇甫晏麾下牙門將張弘認為何旅所言極是,再往前走,進入山區,道路艱險,胡人眾多,呂臣已反,邊區失控,而今年謀劃不周便去平叛,前途難料。皇甫晏還是不以為然。
就這樣,一路上何旅、胡康木子、張弘反覆勸導無果。
等到入夜,張弘不願再跟隨皇甫晏,率眾發動叛亂,皇甫晏被殺。
皇甫晏,最初為雍州刺史王經的下屬,當年姜維北伐大破王經,王經損失了幾萬人,皇甫晏卻僥倖存活。然而當他初任益州刺史,成為一方大員之際,卻在床上被殺,如此結局,令人唏噓。
兵曹從事犍為人楊倉戰死。
之後張弘謊稱皇甫晏造反,將他殺掉,便將皇甫晏首級傳送京師。
於是季漢滅亡之後的前後四任益州刺史,師纂被殺,袁邵被調離,董榮被調離,皇甫晏被殺。
皇甫晏的主簿,蜀郡人何攀當時正為母守喪,得知此事,上奏證明皇甫晏沒有謀反,為皇甫晏申辯,並說張弘縱兵抄掠,危害一方。
廣漢主簿李毅告訴廣漢太守王濬道:“皇甫侯起自諸生,何求而反!且廣漢與成都密邇,而統於梁州者,朝廷欲以制益州之衿領,正防今日之變也。今益州有亂,乃此郡之憂也。張弘小豎,眾所不與,宜即時赴討,不可失也。”
通俗意思為:皇甫晏是平民出生,現在已官至州郡長官,還會有什麼非分之想呢?我們廣漢與成都緊密相連,就像統領梁州的,一般都兼領益州,正是為了防備像現在這樣的亂事。益州發生了禍亂,便是我們廣漢的禍亂。張弘是一個小角色,百姓都不願歸附他,我們應立即討伐他。”
王濬想先向朝廷上報,得到批准後再出兵討伐,李毅又道:“殺主之賊,為惡尤大,當不拘常制,何請之有!“
通俗意思為:我們出兵討伐的是殺害主人的逆賊,事情緊急,不應拘於舊制,不應靠請示來辦。
王濬聽從了他的建議,發兵與牙門將滿泰等共同進軍討伐張弘,將其斬殺,夷滅三族。
王濬因功封關內侯,遷益州刺史。這便是季漢滅亡後,繼師纂、袁邵、董榮、皇甫晏,十年263272年)來的第五任益州刺史司馬泰、司馬晃曾遙領益州刺史,稱病未能赴任,不做統計)。
李毅升任益州主簿,後為別駕,並被推舉為秀才。
為皇甫晏申辯的何攀,出任益州別駕。
李毅和何攀又出任益州刺史王濬的參軍,同為王濬心腹愛將。
於是蜀地的三次起義反叛),皆因規模太小,沒成氣候。
在三次叛亂前後,蜀地歷經董榮、皇甫晏和王濬三任益州刺史。這也說明西晉朝廷對蜀地的統治是雷厲風行與重點關照。
說起王濬,可以多提一二。
他或許比師纂263264年初在任)、袁邵264265年在任)、董榮265272年在任)、皇甫晏272年在任)等人更適合做益州刺史。他坐鎮益州直到太康元年280年),同年他親率巴蜀大軍自成都沿江而下,兵不血刃,無堅不摧,攻克西陵,降服吳軍,進入建業,滅亡東吳。
王濬確實太厲害了。
王濬離開益州後,揚州人胡羆接替王濬,出任第六任益州刺史。王濬在洛陽出任輔國將軍,領步兵校尉職務。太康六年十二月庚寅286年1月18日)王濬去世,終年八十歲,諡號為武。
再看蜀地的三次起義,皆因規模不夠,未有成事。而下一次李特起義301年),那規模就足夠大了,因時間較遠,這裡就不再鋪開去說。
回到此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