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符弟陳蒞,字叔度,擔任梁州別駕,驃騎將軍齊王闢掾,死於洛陽。
陳蒞從弟陳階,字達之,擔任益州主簿,被舉薦為孝廉,升任褒中令、永昌西部都尉、建寧、興古太守,卒於官。
三人皆辭章華麗,享譽當世。陳壽著二百多篇,符、蒞、階各著數十篇。
從魏滅蜀之戰到晉滅吳之戰,歷史隨之遠去。
昔日的伐蜀監軍衛瓘,一直活到元康元年291年),官至太保,錄尚書事。終在政變中滿門遇害,終年七十二歲。
昔日的鐘會長史杜預,一直活到太康五年285年初),官至司隸校尉、鎮南大將軍,終年六十三歲。
昔日的鐘會參軍羊琇,一直活到太康三年282年),官至中護軍、散騎常侍。被誣陷降職為太僕,終年四十七歲。
昔日的鐘會主簿鄧殷,歷任淮南太守、汝陰太守、太子中庶子。
昔日的鐘會功曹向雄,一直活到太康七年286年),官至河南尹。後進諫未果,憤懣而死。
季漢方面。
司馬勝之,後來入朝擔任散騎侍郎,朝廷對他待以宗室之禮。最後因病辭職。朝廷授予漢嘉太守之職務,再次辭讓。他常言:“世人不務求道德,而汲汲於爵祿。若吾者,可少以為有餘榮矣。”通俗意思為:世上的人不去追求道德而忙著追名逐利。像我這樣的人,可以說才稍微有點值得榮耀的東西。
司馬勝之後來在家鄉傳播教化,凡事以恭敬為先。六十五歲在家中病逝。其子司馬尊、司馬賢、司馬佐,都有令人稱道的美德。
郤正,咸寧四年278年)卒於官,他總共所撰著的詩、論、賦這一類文章,將近一百篇。
文立,咸寧末年279年)卒於官。晉武帝深知文立素有懷蜀之情,乃送葬於蜀,派使者沿途護送,命令郡縣負責為他修建墳墓,當時的人都為他感到光榮。
郤、文二人皆未看到天下一統的時代。
羅憲之侄羅尚,晉滅吳之戰時協助王濬進攻武昌。歷任尚書郎、武陵及汝南太守。後入蜀作戰,連戰李特,敗逃江陽。西晉永嘉四年310年),羅尚在巴郡去世。
張翼之子張微,年輕時與蜀郡壽良、犍為費輯知名於世,仕晉官至廣漢太守。西晉永嘉四年310年)去世,終年七十二歲。
李朝之孫李毅,王濬任益州刺史時,任益州主簿、別駕,並被舉為秀才。後隨王濬伐吳,任參軍。朝廷設定寧州,任命李毅為寧州刺史,加號龍驤將軍。西晉光熙元年306年),在州治病逝。
何攀,王濬任益州刺史時,任別駕之職。後隨王濬伐吳,任參軍。歷任東羌校尉、河南尹、揚州刺史、大司農等。西晉永嘉元年307年)去世,終年五十七歲。
出生在季漢時期,活到最後的人是誰?不好說,因為只有極少數人留下了事蹟。
譙周之孫,譙熙之子譙秀,隱士,活到了九十餘歲的東晉時期。
諸葛亮之孫諸葛京,初任郿縣令,後任江州刺史,生卒年不詳。
諸葛瑾的重孫諸葛顯,與諸葛京於鹹熙元年264年)內移河東。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大概曾親眼看見了諸葛顯並且二人產生了對話。
當時間到了西晉永寧元年301年),李特在蜀地率六郡流民起義。
李特之子李雄於304年稱成都王,306年李雄稱帝,國號“成“,史稱“成漢“。西晉在蜀中的統治走向終結。
劉備曾孫、劉永之孫劉玄,永嘉之亂311年)逃往蜀地,被成漢皇帝李雄封為安樂公來傳承劉禪一脈。
東晉永和三年347年),東晉荊州刺史桓溫討伐成漢,桓溫部將孫盛在成都見到了劉玄。劉玄應該出生在263年之前的季漢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