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歷史軍事>血之孫吳> 第1385章 曹魏武帝(五)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385章 曹魏武帝(五) (4 / 5)

取張遼、徐晃於亡虜之內。

他們後皆戰功卓著,成為名將。

還能夠根據將領特點,用其所長。

如,許褚、典韋壯武有力,忠誠奉法,曹操就讓他們戰則為軍鋒,息則統親兵。

臧霸有恩信於東土,曹操將青、徐二州託付於他,從而得以專心對付袁紹。

文聘本是劉表帳下大將,在江漢一帶頗有威恩,曹操任其為江夏太守,委以邊事,使御孫權。

對有過失的“賢”才,曹操往往任用如初。

他還注意集眾人之智指導戰爭,在兗州、官渡、鄴城、當陽、渭南、襄樊等重大戰事中,均聽取和採納將士的意見。

為盡其才,他倡導廣開言路之風,徵柳城烏桓得勝回師,還重賞曾勸阻他出徵的人。

在謀略思想上,曹操認為:“欲攻敵,必先謀。”

重視謀略是曹操軍事思想的重要內容,也是他事業成功的重要保證,所以他能夠“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

曹操認為用兵“不可以禱祀而求,亦不可以事類而求”,顯示出其軍事思想中求實、尚變的兩大特點。

他推崇《孫子》,但要求諸將按他結合當時社會實際和實戰經驗編撰的《孟德新書》指揮作戰。

視善變為用兵核心,其行軍用師,被譽為“因事設奇,譎敵制勝,變化如神”。

強調“兵無常形”“兵無常勢”“兵之變化,固非一道”,只有靈活用兵,“以詭詐為道”,才能以變制勝。

還說“若以險固為資,則不能應機而變化也”。

他認為,詭詐的前提是知彼知己,只有在掌握了對方的兵力部署、戰將強弱、地形險易、後勤保障等情況的前提下,進行全面綜合的研究,才能制定出“因敵變化”“盈縮隨敵”的策略。

他尤重視奇正、虛實變化,要求以“至實擊至虛”,他的戰爭實踐也體現出這一點。

如對孫、劉集團作戰,或東攻西守,或東守西攻,皆依實際情況,將優勢兵力集中於一方,形成“至實”態勢。

同時,常以分散、分化敵軍的策略,致其“至虛”,從而各個擊破。

曹操的軍事思想深受歷代兵家和學者稱道,其《孫子注》對後世兵學有深遠影響。

但有時,他強調刑罰過度,並且也有袒護失察之處,這是其思想的侷限性。

漢魏之間,社會生產遭受嚴重破壞,出現大饑荒。

這一時期,糧食供應成為各軍事集團最大的問題,因軍糧不足而無敵自破者不可勝數。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