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之戰他就是這個思路,可惜被黃臺吉劫了糧道,最終戰敗。在原歷史時空中,他受命為五省經略,從陝西到兩廣建立起一道幾乎令滿清破產的防線,最終熬死了南明,這才算保住了名臣的聲望。
但上述兩種情況都是因為他佔據了戰略優勢,而現在運河被扼,每過一日,滿清脖子上的繩索就被收緊一分,“待敵自敗”實在比指望太陽從西邊出來還不靠譜。
除非洪承疇有足夠的情報證明大明內部會發生動盪……但現在徐梁手中緊握兵權,不斷施加自己在軍中的影響力,就算內部有分歧,都不可能動搖皇帝的地位。
“總參可有何建言?”徐敬業已經按捺不住,出聲問道。
那參謀看了一眼徐敬業的將星,道:“總參提供兩套方案,一:以二師牽制天津清軍,由第一師突破圖賴、遏必隆的中路清軍,轉而東向,一舉光復天津,遏制京東到山海關一線。”
徐敬業臉上浮現出不悅的神情。
那參謀繼續道:“二,以近衛第一師攻打洪承疇主力進行決戰,由近衛第二師夾擊牽制。這套方案的主要目標是保定府,方便大軍西進太行,策應近衛三師攻打清軍多鐸部。”
徐敬業聽來聽去自己的營頭都是打牽制的命,不由撇了撇嘴,。高燕倒是放心了,看來收復畿輔之戰必然是以第一師為主力。不過從第一師的立場上看,還是打圖賴和遏必隆更為上算,這樣可以東向控制天津,等收復北京的時候,第一師肯定還是主力。
“高燕有何意見?”徐梁突然問道。
“陛下指哪裡,我部便打哪裡!”高燕鏗鏘表態。
徐梁微微搖了搖頭,道:“總參現在有些急躁了。”
此言一出,在場的總參參謀們暗道不好。高燕和徐敬業也是一愣,旋即想到:自己身為一方守禦將領,怎麼會不通知自己就展開這樣級別的軍議?顯然是總參在投石問路。
“我軍自組建以來,可曾吃過敗仗?”徐梁問道。
“陛下英明神武,未曾有過一敗!”眾將校紛紛應道,各個都抬頭挺胸,以此為榮。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是咱們的戰術得當,將士用命,操練有素。”徐梁道:“然而關鍵是……”
徐梁拖長了聲音,掃視在場的將校軍官,方才道:“是我軍不開無把握之戰!自汝州以來,我軍每一戰都立足不敗,以強擊弱,目標清晰。在戰略目標無法達成的情況下,寧可放棄戰術上的勝利也要保全實力。這才是我軍戰無不勝的緣故!”
天下沒有真正無敵的軍隊,所謂不敗,只是挑選正確的戰場與正確的敵人進行正確的作戰。
“現在能夠發生的最壞結果,是什麼?”徐梁問道。
在場將校很少考慮最壞的結果,被徐梁這麼一問,方才放開膽子想了想,道:“滿清不管不顧,以全部兵力與我展開決戰。”
徐梁點頭道:“咱們的對手是多爾袞,此人是老奴的十四子,自幼受到老奴的疼愛,所以他雖然聰明,但缺乏堅韌的性格。老實說,他能在北京撐到現在還不主動退出關外,已經讓我頗為意外了。如今這樣的僵持對峙,以他的毅力,根本就是一種煎熬。”
多爾袞在後世名聲顯赫,主要得感謝辮子戲和偶像派男演員。其實他本人的戰績在努爾哈赤兒子之中完全拿不出手,而且關鍵時刻經常拖後腿。比較著名的就是在滿清圍堵錦州時,他幾次想逃,最後擅自撤回自己的牛錄,被黃臺吉好生教訓。
那時候他可是處於優勢的進攻方,而現在的北京可謂內外交困,明顯在下風。所以以他的性格,最大的可能是退走關外,與大明展開數十年的拉鋸,依靠搶掠等待下一次時機。
但是對大明來說最糟糕的局面,還是多爾袞收攏兵力,放棄西北,孤注一擲以十萬滿洲真夷並三順王漢軍旗、吳三桂關寧兵、綠營漢兵,對大明發起總攻。如果真的發生這種情況,清軍總兵力將在三十萬眾,無論明軍多麼能打,也只能不斷放棄防線來消耗清軍兵力。這對於走精兵路線的東宮軍而言實在是虧本買賣。
“我軍在北直戰場只有一師一營不到兩萬的兵力,總參為何幾次三番拿出這種充滿了冒險的戰策?”徐梁追問道:“你們是否忘了,當初多爾袞首重西北,正是因為我們實力較弱,不值得他以全軍來攻。現在主動挑釁,就算光復了天津和保定。引得東虜全軍而來,對我們又有什麼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