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八章 李邦華之謀
李邦華作為大明朝重要的閣臣,陛下的謀臣,自然知道這種想法是迫不得已,但是卻萬萬不可。
要知道,當年多少大人物想要在關鍵時刻謀和,卻又有多少人死在謀和的路上。
大明是史上最有氣節的王朝,卻也屢屢為氣節所累。
不然崇禎皇帝何至於吊死在歪脖子樹上,甚至李邦華本人,也是非常講究氣節的人。
讀書人,深厚儒家文化薰陶,講究的便是餓死是小,失節事大。
如今大軍光復神京,不說繼續北伐,消滅韃子,毀其宗廟也就算了,陛下你竟然帶頭,在這麼大的優勢下,準備議和。
這是要跟全天下作對啊!
好在長時間的配合,已經讓李邦華基本上摸清楚了這位皇帝陛下的脾性,知道他每每想要做一個決定的時候,很少去考慮所謂的感情,尤其是別人的感情,是真真正正重視利益的一位君主。
這若是讓那些大儒知道了,難免成為新皇“小家子”氣的笑點。
“陛下怕是我北方百姓元氣大失,將來無人建設國家,無人耕種土地吧。”
徐梁點點頭,又搖搖頭。
李邦華大為不解,徐梁便解釋道:“這確實非常重要的一點,但是朕對於百姓的苦難,也甚是同情,畢竟他們都是朕的子民。”
“天下淪落至此,陛下大可不必如此自責,您已經做得夠好了。”李邦華又換了個角度說道:“況且北方的土地,本身就比南方的土地貧瘠,在江南種桑樹、菸草,一畝地就能活一戶人家;在湖廣豐腴之地,兩畝地也能活一口人。可在北方,四畝地都未必能活一口人。如今山東安置的流民,大多是每人給地數分,一戶人家不過一畝、兩畝,還得靠朝廷救濟才能活下去。待北方安定之後,朝廷大可從山東遷徙流民回鄉,每人給五畝地,再加上故土之情尚在,那些人肯定不會捨不得走。”
李邦華話說完,靜靜的看著徐梁,等待著陛下開口。
“山東也是個土地貧瘠的地方,這些流民返回秦晉北直之後,倒是可以讓出許多田地。”徐梁點了點頭,依稀記得前世滿清入主中原之後也曾從山東移民兩百萬去河南、北直,可見山東人口應該還是充裕的。
“不過先生……”徐梁頓了頓:“即便不是出於勞動人力考慮,畿輔之地的百姓難道就棄之不顧了麼?”
“陛下真乃仁心宅厚,”李邦華言不由衷道,“只是微臣卻在想曰後光復遼東的事。”
“哦?”
“行軍打仗的確非微臣之能,”李邦華先解釋一句,“不過微臣卻能‘觀勢’。”
徐梁靜靜等李邦華說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