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其它小說>晚明霸業> 第七百八十章 滿清敗走山海關,皇明圖謀覺華島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七百八十章 滿清敗走山海關,皇明圖謀覺華島 (3 / 3)

寧遠城的資料已經難以尋得,但袁崇煥當年在寧遠屯兵兩萬,吳三桂也曾在寧遠駐兵,可見寧遠城的承載能力肯定在兩萬以上。更何況袁崇煥守寧遠時,城中尚有百姓,現在只有第二師的兩萬人,絕對不會裝不下。

“此役關鍵還是後勤保障,如何在最短時間內修建起足夠的營舍。如何保證每個士兵的保暖、飲食。總參一定和要總後進行溝通。”徐梁雖然沒讓總後勤部參與作戰討論,但也不是將之拋諸腦後。只是為了避免總後提出各種困難影響了軍事決策,徒然浪費時間罷了。

徐梁堅信,只要先確定了戰略戰術目標,其他的困難都可以解決。

哪怕去搶也得把軍資準備好。

“陛下,第一師渡海時機非常重要。”李巖道:“若是在二月海冰未化時渡海。恐怕會引起東虜警惕,更甚至攻打覺華島。若是三月渡海,海冰消融,覺華島固然無恙,但是二師登陸攻打寧遠、以及其後輜重轉運就有些麻煩了。”

“總參有何建議?”

“先攻佔覺華島,然後在大陸修築港城水寨,徐圖寧遠。”李巖道。

“如此徐徐圖謀固然穩妥,可國寶禮器豈不是都讓東虜運走了?”徐梁反問道。

李巖不知道徐梁與李邦華私下的定遼之策,對於國寶禮器倒也不上心。在他看來,那些國寶能截就截住。截不住就等日後光復瀋陽時再取回來。反正都是死物,難不成還能讓東虜吃嘍?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武人想得現實,文人卻更重現實背後的“意義”。

徐梁以國寶禮器為重,在讀書人眼裡是十分合理的。破其國,毀其廟。遷其重器,這是華夏傳統中的伐國之功。能夠伐其他國家,固然是自己的榮耀,但反過來被人破國毀廟、搬走國寶,這就是莫大的恥辱了。若是有機會能讓這個“恥辱”不至於太過“恥辱”,總是要試試的。

他們都不知道,徐梁可不僅僅為了國寶,還有人口。

每一旗都會帶走自己擄掠來的丁口作為包衣阿哈,兩白旗和他們擄掠的人口正好用於遼西的實邊墾荒。

當年孫承宗主持遼事四年,在遼西走廊修建大城九座,四十五堡,練兵十一萬,拓地四百里,開屯五千頃,歲入十五萬石糧食。

取得這個成就的基礎就在於人口。

如今的遼民人口數量遠不如孫承宗時代,遼西經過了吳三桂內遷、滿洲人竊據,人口更是不足。徐梁正是要將兩白旗擄掠的人口留在遼西,用以屯墾,為將來光復遼東打下基礎。

土地、城池可以徐圖謀之,但是人口卻是會走的。

“那只有讓特戰大隊先行渡海,查探虛實了。”李巖沉聲道。

“還有,從吳三桂軍中抽調一批熟悉寧遠的遼兵,皆要青壯之人。”徐梁道:“獨立編成一團,以我軍軍官統領。”

吳三桂不可能拒絕這樣合理的要求,想必也能看出這是要鬆動他基石的做法。只要有第一批人走了,其他遼兵都會心懷故土,軍心鬆動。然而所謂陽謀,正是明知如此,也不能抵抗,否則將之團團圍住的林濤、李過等部會很高興地收下這份軍功。

此時正月,相比之前的硝煙瀰漫、廝殺動天,如今的打家劫舍、殺人放火已經算是格外平靜了。

清軍忙著最後的癲狂,抓走青壯的男女,帶走能見到的一切值錢物事,從鐵鍋到馬車,雞犬不留。

因為要帶走的東西太多,以至於許多平民百姓剛被擄走就成了苦力,把被查抄的文官家產一車車運往遼東。

喜歡晚明霸業請大家收藏:()晚明霸業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