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其它小說>晚明霸業> 第926章 地理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926章 地理 (1 / 3)

閻東山的心情是失落的。

因為一眾蒙古部落的首領,還沒等自己打,就乾淨麻利的選擇了投降。

這讓他對於能否名垂青史產生了強烈的危機感。

後人只會知道,蒙古部落因為大明的強盛望風而降,誰會記得他的努力呢?

關鍵是自己也沒打幾場讓人聽了拍案叫好的勝仗啊。

徐敬業不跟閻東山一樣,滿腦子都是功業,他在頭疼眼前的事情該怎麼處理。

如果是簡單的邊境衝突,直接把人數報上去就可以了。然而現在蒙古部落不跟自己打,直接投降了。而且關乎到大明對外藩的處置問題,這就是不是軍方可以決定的。

這已經涉及到了主權問題了。

這算不算私自開戰啊?

徐敬業在寫奏疏的時候,就很頭疼――

一提到大明邊疆的時候,大多數人先會想到從嘉峪關到山海關那條漫長的邊境線,而不是從遼東到海南島的海疆,想到的是草原上那些彪悍的漢子,這種潛意識的心裡,是源自於南方的一貫安寧,而北方不斷的戰亂。

“我大明強盛,而南洋諸國卻都是小國,即便是給他們一百年,他們也只會是大明的附庸,我大明想滅掉他們,只在朝夕之間,可羅斯國這些年崛起的厲害,未來勢必會成為我大明的背心上的芒刺。”

沈玉龍的這句話出自皇帝陛下的金口。他仍然記得,年輕的皇帝以堅定而不容置疑的語氣做出了這樣的預言。

作為一個渾身上下,充斥著熱血的讀書人,沈猶龍的政治信仰就是皇帝陛下和大明帝國,當他得到召見時,內心的激動和喜悅無法言語,腦中只回蕩著“士為知己者死”這句古訓。

徐梁對陳子龍還算有點“歷史”印象,對於沈猶龍卻單純是因為李邦華的推薦名單裡,提了一嘴這個人。

然而親自見了這兩個年輕官員之後,徐梁卻更喜歡沈猶龍。

陳子龍無論是外貌還是人格,都深符時下的審美觀。

在原先的時空中,國變之後,他身在南京,能夠直言“借虜平寇”乃是大繆,也算是有見識。不過在徐梁眼裡,陳子龍或許能夠成為封疆大吏,甚至入閣為相,但缺乏了激進和熱情。

大明從來不乏激進和熱情的文官,只是這種人在官場很難混。

大明從來就不缺少激進、熱情的公務員,但這樣的人很難融入官場。

沈猶龍顯然就是其中之一。

如果大明沒有發生甲申國變這檔子事,或許這個年輕舉人很難釋褐,當然他也可能成為海瑞一樣的人物,但大明的官場註定不會讓他走得太遠。

然而徐梁知道,新時代正是需要這樣的官員。

徐梁在接見了陳子龍和沈猶龍之後,將陳子龍放在都察院,磨練一兩年之後就可以外放擔任巡按御史。然後遞升監察御史,任滿之後回到朝廷出任僉都御使。

沈猶龍卻應該有個更廣闊、更自由的平臺。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