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其它小說>晚明霸業> 第928章 出海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928章 出海 (2 / 3)

工兵是啥,那都是軍隊裡的香餑餑,都是有一技之長的大佬。

在化外之地,有那麼多的文弱,還有一堆軍中的尖子兵,文武倒是沒問題了,但是基地怎麼辦?指著他們就地取材,製造基地?

這幫人,說不定木頭往哪邊扛都不知道,必須要有專業的工匠指點安排。

營中雖然也帶了工匠,但大多是木匠、泥瓦匠之類做細活的匠人,要統籌建立一個營寨,甚至可能是一座城池、港口,他們也就力不能逮了。

大都督府考慮到這點,在經過一番商議之後,也就認可了胡鶴上校的要求,只是調派期間船隊起航的時間又要拖延了。

李寄這才發現自己登上了一艘不知何時起航,不知何時規程的大船。好在家中母親有親朋照顧。

而且自己在大學的薪金會繼續打在銀行戶頭,妻子賢惠持家,肯定能夠照顧好上上下下一家子人。

“我們這回出去,能往國內帶信麼?”李寄問出了許多人的心裡話。

胡鶴有些意外,道:“這次只是考察,又不是上戰場,為何不能帶信?最多就是路途遙遠,耗費時日較長罷了。”

眾人聞言這才放心,不過看看日益準備物事,卻覺得這比打仗還要繁複一些。

九月中,北風起,三艘大福船組成的船隊帶著各種工具、農具、軍械,以及從菜農到副教授的各色人等,啟航出海,漸漸將天津港拋在身後。

對於這次意義非凡的遠航,方書琦親自到了天津,代表皇帝為考察隊送行,頓時就將這次看似平常的考察行為昇華到了國史的高度。

海船在海上乘風南下,只有路過登萊時才看到陸地,其他時間走的都是最近航程。這正是宋應星隨手發明六分儀對人類航海史的貢獻。

十月初,船隊到達臺灣北端的基隆縣,略加休整之後,許多人選擇了從陸路前往臺南,順道可以緩解對土地思戀,對某些博物系的師生而言還可以做一次臺灣考察,

採集的樣本也方便送回北京。

李寄原本的目的就是考察蠻夷人文,探討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的相互作用,自然不可能為了貪圖早幾日到達臺南而繼續坐船。

福建水師派來接應的船隊由大小百餘艘艦船組成,讓人以為南洋介面不太平。實際上卻是福建水師鍛鍊實習水手,順便進行拉練而已。

真正不太平的是陸路。

秦昌才受命擔任臺灣知府後,一方面從大陸移民,開墾臺灣肥沃土地,種植甘蔗、水稻、玉米等作物。一面又大量徵用當地原住民作為勞動力,承擔運輸、修路等重體力勞動。這些原住民都是部落戰爭的失敗者,如果不接受秦昌才的奴役,就要面對其他原住民的獵頭,日子苦不堪言。

一國之內,若是漢人佔絕大多數,或是蠻夷佔絕大多數,都不會有內亂。最怕的就是華夷持平,互不買賬。而且漢人的生產力遠高於臺灣土著,直接導致了生產資料和土地的爭奪。又有一些原住民村社不講規矩,對漢人展開獵頭,由此產生了仇隙。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就連之前相信閩臺同祖的大肚王國,都從熱忱歡迎漢人的到來轉為態度冷漠的中立。

如今還能在原住民村落中自由通行的只有身穿道袍,頭戴冠巾的道士了。這些道士在原住民村落中施醫贈藥,頗受人尊敬,以至於現在許多村社的祭祖方式都在不自覺中發生了道教化的改變。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