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科幻靈異>鳳凰琴> 鳳凰琴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鳳凰琴 (6 / 7)

晨風瑟瑟,初霜鋪在山野上,褪得發白的國旗,被襯出一種別樣風采。張英才對餘校長他們說:“我是今天第一次聽懂了國歌。”他這話含有多層意思,其中一種,是對自己搞的這場惡作劇很悔恨。他不敢說明白了,只想找機會報答一下,做一種補救。晚上,他將自己上山後的所見所聞,如升國旗、降國旗、李子的作文、餘校長家的十幾個孩子,以及孫四海僅有的一次疏忽就能使學生遭到危險等,寫成一篇文章叫《大山·小學·國旗》,又親自下山送到郵局,寄給了省報。在門口正好和跑界嶺這條線的郵遞員走對了面,郵遞員交給他一封信,又是姚燕的情意綿綿的話,寫了幾頁紙,他沒讀完就塞進口袋裡,心裡一點談情說愛的興趣也沒有。

大約過了一個星期,文教站的會計領來一個陌生人,說是省教委下來調查落榜高中畢業生情況,要和張英才好好談談。會計將這人扔下,自己回去了。那人自稱姓王,張英才見他年紀較大,就喊他王科長。王科長和他談得很少,卻老愛往教室和學生中鑽,還逐個同餘校長、鄧育梅和孫四海談了話,張英才問起談了些什麼,他們都說只是拉拉家常。有一次王科長竟跑進明愛芬的房裡,餘校長髮現得快,硬將他拉出來。第二天中午王科長不見人影,張英才以為他不辭而別。不料到天黑後又回來了,說是到下面垸裡去看看風土人情。王科長最喜歡看學校升國旗、降國旗,每到這個時候,就拿著照相機按個不停,一點也不疼惜膠捲。

到了第三天下午,又逢星期六,王科長跟著孫四海的路隊繞了一大圈,回來後才說了實話,王科長不是省教委的,而是省報的高階記者。收到張英才的稿件後,報社的人非常激動,就派他下來核實。大家開始改口叫他王記者。王記者說,他親眼目睹了這一切,文章中所寫每一點都是真實的。還說那篇文章一個星期以內就可以見報,要發頭版頭條,還要配編者按和照片。

剛好王記者走後的第七天,縣教委、宣傳部的人在張英才的舅舅的陪同下,親自將報紙送上山來,聲稱張英才和界嶺小學為全縣教育事業爭了光,在省報這麼顯要的位置發這麼大一篇文章是從未有過的。張英才接過報紙,發現文章不是發在頭條位置,那個位置上是一篇關於大力發展養豬事業的文章。界嶺小學的文章排在這篇文章後面,編者按和照片倒是都有。

照片印得非常好。餘校長抓著旗繩的大骨節的手,橫吹笛子的鄧育梅和孫四海,打著赤腳、披著餘校長的破褂子、站在滿地霜花中的志兒,趴在幾塊土磚搭起的木板上做作業的李子,以及圍在桌邊吃飯的一群小學生,這些全都看得一清二楚。餘校長看了照片直惋惜:“要知道報紙上要登這些,說什麼也得幫他們整理整理。”

縣裡來的人在山上待了兩天,走之前問有什麼要求沒有。餘校長、鄧育梅、孫四海都說希望能撥點錢,添置一些課桌課椅。最後問張英才,張英才嗆嗆地說:“請領導發點善心,給幾個轉正指標,解決這些老民辦教師的後顧之憂。”領導將這些話都記下才下山。

又過了十來天,郵遞員給學校送來一隻大麻袋,開啟一看裡面全是信。是從全省各地寄來的,除了表示慰問敬佩和要求介紹經驗外,還有二十多封信是說要和界嶺小學一道開展手拉手活動。張英才不知道什麼叫手拉手活動,餘校長就解釋,這是團中央一個什麼基金會搞的,富裕地區的學校幫助貧困地區的學校的活動。這麼多的學校都願意來幫助界嶺小學,大家自然很高興。當即決定分頭寫信,一人分了一大堆。

忽然,鄧育梅叫道:“這麼多信,都寫回信要幾多郵票錢呀?”大家受到提醒,忙點了點數。一共是三百一十七封,需郵費六十三元四角整。四個人都傻了眼,呆了半天,餘校長說:“先將重要的挑五封出來回信,其餘的以後再說。”大家一挑,發現幾封專門寫給張英才的。

張英才一一拆開看,都是差不多的意思,稱他有文才,將民辦教師寫活了,也有說他敢於為民請命,有良心和同情心的。只有一封信很特別,只有一句話:速藉故請假來我處一趟。開始還以為是姚燕寫的,再看落款,方知是舅舅。他不敢再撒謊,舅舅說有事又不能不去,便想了個主意,寫了個請假條,只寫“因事請假一天”六個字,趁天沒亮,餘校長還未起床之際,塞進餘校長的門縫裡。

日上三竿時,張英才到了舅舅家。舅媽正蹲在門口刷牙,一隻又肥又大的屁股將門堵得死死的,見人來也不挪出道縫。張英才只好等她刷完牙,進門時,見地上的白泡沫中有些血樣,心裡就罵了句活該。舅舅正在屋裡洗女人的內衣,滿手的肥皂泡。見了他,用手一指廚房:“沒吃早飯吧,還有兩個饅頭。”張英才也不謙讓,自己進了廚房,一隻大碗盛著兩隻肉包子和兩隻饅頭。他懂得舅舅話裡的意思,肉包子肯定是留給舅媽的,就用手移開上面的肉包子,拿出碗裡的饅頭,一手一個,捏著站到舅舅身邊,望著他吃。張英才嚥了一口問:“什麼事?這急的!”舅舅望了一下房門小聲說:“等忙完了再說。”於是,他知道這事得瞞著舅媽。舅媽從房裡整整齊齊地出來,用紙包上肉包子,拿著就出門去了。他問:“她這是去哪兒?”舅舅說:“上班去唄!”

接下來就入了正題。張英才的那篇文章受到上面的重視,除了撥給界嶺小學一筆三千元的專款以外,還破例給了一個轉正的名額,並點名將這名額給了張英才。這不僅是他的文章寫得好,還因為只有他各方面的條件比較合適,其餘四個相差太遠了,既超齡,學歷又不夠。

舅舅說:“你把這表填了,快點的話,下個月就可以批下來。”張英才簡直不相信這是事實,看了舅舅半天才說:“這沒搞錯吧?”舅舅將登記表攤在他面前:“白紙黑字,還錯得了?”張英才終於拿起筆,正要填寫,又止住了:“舅舅,這表我不能填,應該給餘校長他們,事情都是他們做的,我只不過寫了篇文章。”舅舅說:“你別苕,舅媽為了她表弟轉正的事,都和我鬧了幾次離婚。這次的機會一生不會有第二次。”張英才說:“如果在一個月以前,我不會讓的,現在我想還是讓給他們一次機會,我比他們年輕二十多歲,就算像你一樣十年遇到一次,也還有兩次機會呢!”

舅舅聽完他說了自己假裝準備轉正考試,弄得他們差點出了大事故的經過後,心也動了:“其實,我也想將他們轉正,只是沒有這個權力。”張英才說:“你可以找領導做做工作。”舅舅想了想,態度又堅決起來:“不行,姐姐把你交給我,我要替你的一生負責。你想想,轉正後得馬上到縣裡去讀兩年師範,這時就快二十一歲了,然後幹上三五年,積蓄點錢正好可以結婚成家。”張英才說:“你這樣做,我是不會同意的。”舅舅說:“你這伢兒!早知這樣,還不如當初讓藍飛去界嶺,把這個機會給他!”張英才說:“這可是你自己說的,這些話我可是沒向舅媽漏一點風聲喲!”舅舅氣得往門外走:“你倒要挾我起來了!好好,你的事我不管了,自己看著辦去!”過了幾分鐘,舅舅又從門外轉回來:“外甥風格高,舅舅當然不能拉後腿。不過你得回去問你父母同意不同意,免得到時弄得我是豬八戒照鏡子,裡外不是人。”

張英才坐在舅舅的腳踏車的後架上,半個鐘頭不到,兩個人就進了張英才的家門。舅舅先說,張英才補充。剛說完,父親就說:“伢兒,這一年復讀的確沒白讀,你思想也提高了,做人就得這樣,該讓的就要捨得讓!”母親還沒開口,眼淚先流出來:“伢兒,這樣做當然對,只是你自己不知要多吃多少苦。”舅舅嘆口氣:“你們都這樣想,倒是我先前不對了。”張英才邊給母親擦眼淚邊對舅舅說:“我也是為你做犧牲。你想想,堂堂的萬站長,不將轉正名額給自己那能寫一手好文章的外甥,反給一位條件不如他外甥的人,說出去不等於給你臉上添光麼,說不定因此將你提拔到縣裡當個局長、主任什麼的呢。”一屋人都笑了起來。

兩人隨後上山去界嶺小學。一路上舅舅說了幾次,到了學校後名額肯定不好分,只能搞無記名投票。他搞過幾次這種投票,有一百人參加,就有一百人能得到票,參加投票的都是自己投自己的票。這次投票張英才的票千萬不能投給別人,投給了誰,誰就是兩票,就是多數。舅舅要他給自己也留一點機會,同時也可以檢查一下別人的風格如何。

三千元撥款加一個轉正名額,弄得界嶺小學人人欣喜若狂。投票時,舅舅坐在張英才身邊,看見那筆在紙上寫下餘校長的名字,他氣得恨不能給外甥一個耳光。他以為這個名額非餘校長莫屬了,不料唱票結果,仍是一人一票。張英才馬上明白,餘校長投了他一票。舅舅也明白是怎麼回事,情不自禁地說:“看來我還沒能力將每個人都看透。”按照規定,投票無效時,就進行公開評議。

大家坐在一起,半天無話。張英才忍不住先說:“我看這次的名額,大家就讓給餘校長吧!”過了好久仍沒響應,他又說:“不談別的理由,餘校長是學校元老,吃的苦最多。”又過了好久,孫四海低聲說:“給餘校長我沒意見。”鄧育梅只好也表態:“我也無話可說。”一直耷著眼皮的餘校長,抬起頭來,張英才以為他會說幾句感激話來接受評議結果,聽到的卻是一句意想不到的話:“萬站長,我有幾句話,想單獨和你談一談。”

聽到這話,鄧育梅、孫四海和張英才起身要往外走。舅舅忙說:“你們人多,還是我和老餘到外面去說話。”餘校長也說:“我們到外面去說話方便一些。”他倆起身出去,站在操場邊上,面對面說了一會兒。餘校長像是流了些眼淚,張英才的舅舅嘴唇動也沒動,只是在最後時候點了點頭。

舅舅招手叫張英才他們出來。大家站成了一圈。舅舅聲音沉沉地說:“餘校長有件事想和大家商量一下。老餘,你說吧。你說了,我再說。”餘校長不安地掃了大家一眼:“剛才大家投票時忘了一個人,就是明愛芬、我老婆,她也是我校的一名老師。那年臘月她生下志兒的第三天,就到縣裡去參加民辦教師轉正考試,沒想到河上的橋板被人偷走了,為了趕車,她趟了冷水河,還沒進考場人就病倒了。抬回來後,下身就廢了。拖了這多年,她心還不死,夜裡做夢都念著轉正。我想,就是還沒轉正這口氣憋在心裡沒散,所以她每回到了死亡線上又返回來。我想,若是真給她轉了正,說不定過不了幾天,她就會死的。現在這個樣子,她難受,我也難受,連帶著國家、集體和大家都不好辦。我想和大家商量一下,讓她將這幾步路走快點,走舒服點,讓她這一生多少有點高興的事。大家剛才的好意我心領了,轉正的名額我不要,能不能把它給——給——明愛芬呢?”說完,他低下頭,不敢看大家的神色。張英才的舅舅把每個人都看了一遍才說:“明愛芬本來是不夠條件的,給她掛個民辦教師的銜,主要是因為照顧餘校長的生活。所以,雖然只有四個人上課,站裡仍給你們學校五個人的補助金。但是,我不是沒有一點人性的人,只要大家同意給明愛芬轉正,並且保守秘密不向外說她是個廢人,哪怕是犯錯誤,我也要幫老餘這一回。”孫四海什麼也沒說,緩緩地將手舉起來,鄧育梅也跟著舉起了手,張英才見了,將自己的兩隻手都舉起來。舅舅說:“老餘,你抬頭看看錶決結果。”餘校長抬不起頭,淚水嘩嘩直往外流,喃喃地說:“我知道,天下盡是好人。”太陽掛在正當頂,地上的影子很清晰。

大家跟著餘校長進了明愛芬的房。張英才第二次進這間屋,覺得氣味比以前更難聞。上次是夜晚,加上慌張,沒看清,這次不同,清楚地分辨出,明愛芬的模樣,完全是一張白紙覆在一隻骨架上。

餘校長捧著表格,走到床前說:“愛芬,你終於轉正了。”明愛芬眼珠一動:“你別騙我,你總是對我這麼說。”餘校長說:“這次是真的,萬站長剛剛主持開了會,大家都同意轉你。”張英才的舅舅說:“這次上面特別批給界嶺小學一個名額。”鄧育梅說:“這還得感謝張老師那篇文章輿論造得好。”孫四海說:“餘校長,你快把表格給她填了吧!”

明愛芬接過表格,從頭到尾細看一遍,臉上逐漸起了一層紅暈。她忽然說:“老餘,快拿水我洗洗,這手哇,別弄髒表格。”張英才連忙到外面去端水,趁機猛吸幾口新鮮空氣。明愛芬用肥皂小心洗淨了手,擦乾,又朝餘校長要過一支筆,顫顫悠悠地填上:明愛芬,女,已婚,漢族,共青團員,貧農,一九四九年元月二十二日生。那支筆忽然不動了。鄧育梅說:“明老師,快寫呀,萬站長今天要趕回去呢!”明愛芬沒有一點動靜。在背後扶著她的餘校長眼眶一溼,哽咽地說:“我知道你會這樣走的,愛芬,你也是好人,這樣走最好,大家都不為難,你也高興。”

明愛芬死了。一屋的人悄無聲音,只有餘校長在和她輕輕話別。張英才忍了一會兒,終於叫出來:“明老師,我去為你下半旗致哀!”張英才走在前面,孫四海跟在後面。鄧育梅把在教室做作文的學生全部集合到操場上,說:“餘校長的愛人,明愛芬老師死了!”再無下文。張英才扯動旗繩,孫四海吹響笛子,依然是那首《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國旗徐徐下落,志兒、李子、葉碧秋先哭,大家便都哭了。

餘校長給明愛芬換上早就準備好的壽衣,點上長明燈,再趕到操場,見國旗真的降了下來,慌張地說:“這半旗可不是隨便降的,你們可別找錯誤犯。”他伸手去升旗,使勁一拉,旗繩斷了。張英才說:“這是天意。”餘校長急了,對鄧育梅說:“這是政治問題,不能當兒戲。你快找個人到鄉郵電所,借副爬電線杆的腳扒來。”張英才的舅舅這時說:“老餘,你去張羅明老師的後事吧,這些事你就別操心了。”停一停,又說:“明老師這一走,名額的問題還得重新研究一下。”餘校長說:“萬站長放心,這事我已考慮好了,保證不誤你下山。”

張英才的舅舅在山上待了好幾天,一直到明愛芬葬好了。文教站會計送安葬費時,帶來了舅媽的口信,要舅舅馬上回家有急事。舅舅對張英才說:“屁事,一定是聞到風聲了,想要我將這個轉正名額給她表弟。”張英才說:“你就硬氣一回,看她能把你生吃了!”舅舅答:“我是這樣想的。”

葬禮來了千把人,把餘校長都驚慌了手腳,都是界嶺小學的新老學生和他們的家長親屬,操場上站了黑壓壓的一片。村長致悼詞時說了這麼一句:“明愛芬同志是我的啟蒙老師,她二十年教師生涯留下的業績,將垂範千秋。”張英才見到村長說話時噙著淚花,就把上次喝酒時的不快扔在一邊,倒了一杯水遞過去讓他潤潤嗓子。來的人都送了禮,有布料、大米,也有送魚送肉、送豆腐鮮菜的。孫四海擺個桌子在那兒登記,大家都不去那兒,說這麼多的人情,餘校長若是還起禮來,哪還負擔得起?孫四海坐在那兒沒事幹就去廚房幫忙,王小蘭在那兒,她被請來負責籌辦葬禮後的酒席。孫四海剛進去,還沒和王小蘭搭上話,鄧育梅就來喊他,說餘校長要他倆去商量一件事。

張英才和舅舅分別看到他們進了餘校長的家,不一會兒就出來了,臉上很平靜。他們沒料到這是在開校務會,專門研究那僅有的一個轉正名額問題。舅舅隨後進去看看,見餘校長正在那兒填表,就沒有打擾,出來對張英才說:“餘校長轉正後,這兩年師範怎麼個讀法?三個孩子由誰來養活呢?一二十個住在學校讀書的學生又該怎麼辦呢?”張英才也沒有答案,就說:“車到山前必有路,誰能把後路看得一清二楚呢!”酒席在操場上擺了幾十桌,桌子和碗筷都是從附近垸裡借的,酒菜全是別人送禮送的。大家都說,就是上次老支書死,也沒有明老師死得隆重熱鬧。

酒席散後,就到了黃昏。張英才送完最後一張桌子回來,見舅舅和餘校長正在他家門口爭論著什麼,兩人都很激動。張英才想攏去又有些不敢。站了一會兒,孫四海和鄧育梅也來了。舅舅見了,就喊:“你們都過來。”張英才走過去。舅舅遞過一張表:“你看餘校長是怎麼填的。”張英才一看,上面赫然寫著張英才三個字。張英才結結巴巴起來:“餘校長,你怎麼能把轉正名額讓給我呢?”舅舅說:“我勸不轉他,就看你的了!”餘校長說:“誰來也沒有用,這是校務會決定的。”張英才不相信:“真的麼?”孫四海說:“是真的,從上次李子出事後,我就一直在想,假如自己一走,李子一家怎麼辦?特別是李子怎麼辦?我的一切都在這兒。轉不轉正,其實是無所謂的。”鄧育梅接著說:“明老師這一死,我徹底想通了,不能把轉正的事看得太重。人活著能做事就是千般好,別的都是空的。張老師,你不一樣,年輕,有才氣,沒負擔,正是該出去闖一闖的時候。”張英才仍舊說:“我不信,這不是你們心裡想的。”餘校長正色道:“張老師,你這樣說太傷人心了。鄧校長和孫主任的確是自願放棄的。只有一點,大家希望你將來有出息了,要像萬站長一樣,不管到哪裡,都莫忘記還有一個叫界嶺的地方,那裡孩子上學還很困難。”張英才聽不下去,大叫一聲:“我不轉正。”轉身鑽進自己屋裡。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