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蜀漢之莊稼漢> 第0843章 改制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0843章 改制 (5 / 6)

馮永沒好氣地瞪了一眼這個不信任自己的婆娘。

“不是私自任命?那就是說丞相同意了?”

張星憶咬了咬手指頭,面露難色,“這也不應該啊!如此一來,只怕會失天下士子之望。”

就算天下再怎麼亂,察舉制仍是最主要的選官方式。

魏國的九品中正制,說白了也是從察舉制脫胎而來,只不過舉薦的權力被世家大族掌握,而不是掌握在朝廷手裡而已。

後世對大漢的察舉選官制印象大約就止於舉孝廉,但實際上,大漢的察舉選士制科目已經非常完善了。

影響最大的舉孝廉,孝是指孝敬父母;廉是指清廉勤政。

舉茂才,是指民間有特別才能的人;

察廉,也就是提拔底層小吏,與孝廉中的“廉”不一樣,孝廉的廉指的是廉官;

光祿四行,舉質樸、敦厚、遜讓、有行者;

賢良方正,即能直言極諫者;

賢良文學,品德與文才兼備,又有良好的經學底蘊;

剩下的,還有孝悌力田、明經、明法、明陰陽災異、勇猛知兵法等科目。

更重要的是,結合察舉制度,養士制度也規範化,即開太學。

正是這種比較完善的選官制度,造就了一大批高素質的大漢官吏,為開創大漢的強盛打下堅實基礎。

但察舉制度有一個根本弊端,那就是選才標準不夠明確,選才之人的個人喜好對結果有決定性影響。

隨著世家的興起,在掌握權勢的同時,也逐漸壟斷了智力資源,這種制度就成為世家大族鞏固自己地位的工具。

九品中正制,就是這種歷史趨勢的明確化。

“那就想辦法不要讓他們失望嘛!”

馮永輕描淡寫地說道。

“說得輕巧,你這麼一弄,天下人都知道你是打算不給別計程車子活路了,你讓別人怎麼想?”

張星憶白了他一眼。

“讓他們參與進來不就得了?能者上,不能者下,公平競爭!”

馮君侯早有準備,從懷裡掏出幾張紙,抖了抖,“只要他們能透過考試,同樣也可以入仕啊!”

“考試?”

“就是考課。”

其實在大漢當官,有時候也需要考試。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