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作戰所用的樓船,至少會有三層。
第一層為廬;第二層為飛廬;最上層為爵室。
每層都設有防護女牆,用以防禦敵方射來之弓箭、失石。
女牆上開有箭眼,用以發射弓弩。
樓船同樣也是水戰的主力艦船,但多是作為主帥的乘船。
吳國舟師極強,所造樓船可載三千士卒。
石頭城內湧出這麼多的艦船,卻是沒有一艘是胡亂航行,多是由雜居其中的樓船在做指揮。
這一次學生軍隨吳軍出戰,所操三艘艦船,被歸於吳國威北將軍諸葛恪麾下。
諸葛恪曾因平定山越有功,被孫權任為威北將軍,封都鄉侯。
後來諸葛恪又主動請求領軍過江屯守,於是孫權就讓他屯兵於皖口。
他一過江,就派輕兵襲擊舒縣,俘獲該縣百姓,給魏國一個下馬威。
後面又跟隨孫權參與了攻打合肥的北伐。
這些年來,他一直遠遣斥候,觀北邊之徑要。
在熟知了淮南的地勢後,他甚至還曾向孫權建議,繞過合肥,直撲壽春。
當然,這個冒險的建議,被鍾情於合肥的孫權拒絕了。
諸葛恪能不斷地派出細作,探明淮南一帶的險要,鎮守淮南的魏國揚州都督,自然也從來沒有放鬆過對南邊宿敵的監視。
大江吳國水軍艦船密佈,如此大規模的軍事調動,自然不可能瞞得過魏國。
待孫權坐船行至巢口,魏國揚州都督王凌,早已經得到了吳軍要兵分兩路,進犯淮南的訊息。
但見王凌絲毫沒有驚慌,反是笑對左右說道:
“吳寇去年才歷經了饑荒,今年就敢來犯,當真是不知死活。”
左右卻是有清醒者:
“蜀吳相互勾結,欲圖我大魏。聽聞去年的時候,蜀虜從蜀地運了不少糧食到吳地。”
“想來正是因為得了蜀虜的支援,所以吳寇才能在大飢之後,敢於犯我大魏。”
“都督,吳寇這一次,至少是兵分兩路,聲勢不小,又有蜀虜在背後支援,不可輕視之。”
王凌聞言,點了點頭:
“陣前之事,吾豈敢輕心?”
他點了點輿圖上的合肥與六安,說道:
“看這一次吳寇的方向,不外乎仍是往昔的路子,要麼打六安,要麼打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