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番話,就差是指名道姓說諸葛恪這些年來不斷騷擾北邊,除了充實自己和自己手下諸將的部曲,對國家根本是沒有什麼好處。
前年那一戰,已經算得上是吳國的傾國之戰。
東西雙線,幾乎是先後全軍盡出。
不但耗光了吳國府庫的最後一粒糧食,甚至還向漢國借了不少外債。
若不然,何至於連荊州的關稅都全部抵押出去了?
甚至拿下襄陽之後,孫大帝還預設了南郡一帶改稻為桑。
沒有辦法啊!
除了要還外債,自己家也要想辦法儘可能地,或者說,儘快地開源。
若不然,府庫空蕩蕩的,換了誰,心裡也會慌慌亂。
沒了漢國源源不斷地支援,就算是把大泉鑄到五千,那也吃不住勁啊!
光是正在組建的五千騎軍,這還沒有開始打仗呢,一年所消耗的錢糧,就抵得上一支五萬步軍——這還是不打仗的時候。
養一匹戰馬所耗,至少相當於養六七名士卒。
再加上騎卒所耗。
還有需要配備的兵器,盔甲等等。
養一騎可養十步卒,真不是說笑的。
這還算是節省的。
真要按漢國那種養法,那就更高了。
就吳國這點底子,原本光是養國內這些水軍步卒,都得鑄大泉一千。
如今還要多養這麼一支騎兵,沒了漢國的支援,財政崩潰那就是眨眨眼的事情。
孫權當初也沒想到養這麼一支騎軍的負擔會如此沉重。
要說他心裡沒有一絲後悔,那肯定就是假的。
但事到如今,他就是心裡再怎麼後悔得滴血,也只能硬著頭皮繼續撐下去。
畢竟付出這麼多心血,還給漢國送了造船技術,教了船戰之法。
最後一戰未打,就把騎軍解散了,那才真是叫賠了夫人又折兵。
沉沒成本太高了!
不光是吳國的府庫不支援吳國再打一仗,而且吳國國內的局勢,同樣也不支援吳國再像早年一樣,能年年出大軍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