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經典春秋> 第十一章 齊侯復仇(一)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十一章 齊侯復仇(一) (1 / 3)

一、

齊國作為西周分封的大國,瀕臨東海、幅員遼闊。

據說當時周武王為了酬謝周朝的功臣和宗室公族,大行分封制度,首封身為師傅、相國、岳父的姜尚於營丘,國名為齊。因國君為姜姓,故又稱為姜姓齊國。

太公姜子牙東去就國,近鄰的萊子率軍與太公爭奪營丘。姜子牙至營丘後,採用分化瓦解感召等政策手段,很快平息了萊子,並因當地風俗,簡化禮節而修政。發展工商業,利用當地魚鹽優勢、風調雨順的地理環境,讓一個當時尚屬偏僻的地域逐漸發展起來,百姓生活富足、人口大增,使齊國成為春秋的一個大國。

齊國在諸侯中有了較高的地位,周成王曾在三監之亂後,曾下令於姜太公:“東至海, 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徵之。”齊國由此得到征伐各諸侯國的權力。從此齊國在諸侯國中有了特殊的地位。這裡的“五侯九伯”泛指天下諸侯國。可見太公姜子牙當時獲得的權力之大了。

其實周武王當初分封的姜姓齊國並不是最高爵位。在爵位等級: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之中姜姓齊國只是二等侯爵。

周武王當初分封八個最高爵位公爵的國家到春秋時候,已經是寥寥無幾了。

分封的物件是周王室親族,功臣,上古先賢,另有一些迢遙的部落。而最高等級的公爵國的分封卻是著眼於崇尚古代的聖賢,給他們的後嗣封國的爵位最高。具體位一下八個公爵國:

炎帝后嗣焦國,姜姓焦國(今河南省三門峽市郊區)。

黃帝后嗣薊國,伊姓薊國(今北京市郊區)。

唐堯後嗣祝國,祁姓祝國(今山東濟南市長清縣)。

虞舜後嗣陳國,媯姓陳國(今河南省柘城縣)。

夏禹後嗣杞國,姒姓杞國(今河南省杞縣)。

商湯後嗣宋國,子姓宋國(今河南省商丘市郊區)。

周文王的伯伯虞國,姬姓虞國,太伯和仲雍的後嗣封地。

周文王的兄弟虢仲虢國,姬姓虢國。

虞國與虢國的封地都是在周王畿之內。從周武王的分封中可以看出,當時的炎黃、堯舜、夏商的後嗣位置很高,自然要封為最高檔級公爵。其次是姬姓宗族的晚輩,諸如:魯國,燕國,衛國、晉國等等。齊國也屬於這個侯爵等級之中,只能分封二等侯爵。這些公爵國到了春秋除了宋國、陳國外,大都暗淡出局。原因是多方面的,由於姬姓諸侯的自恃其強,有野蠻掠奪土地兼併他國的行為,以及齊國擁有武王賜予的征伐權不能不說是其中原因之一。

周康王時期,西周有一個重要舉動,那就是周康王曾以珍寶之器分給齊丁公呂伋、衛國第二代君主衛康伯、晉國第二代君主晉侯燮和周公旦之子魯公伯禽。可見在周康王時期,在諸侯列國之中齊國、衛國、晉國、魯國已經是顯赫一時的諸侯大國了。

不過齊國也有走背運的時候。當齊丁公三世傳到了齊哀公的時候,因受紀煬侯紀在周懿王面前進讒言被周懿王烹殺。

這是齊國曆史上的一個悲劇。齊國、紀國原本都是姜尚的封地,傳說姜尚有兩個兒子,便將自己的封地以茲水為界一分為二分給了兄弟倆,從此就有了齊國和紀國。但幾代之後,兩國之間已經失去了同根同族的親情。因為齊國比較大,紀國相對力量薄弱,偶爾兩國之間有了摩擦,齊國當仁不讓,紀國便忍氣吞聲。

不過紀國也有時來運轉的時候。自從紀國國君紀煬侯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周懿王之後,紀國國君就不再想忍氣吞聲了。但如何能射出心裡那支復仇之箭呢?

紀煬侯擁有了周懿王這個女婿之後,有機會與周懿王近距離說話的機會了,他要向周懿王奏本,總不能說自己受的窩囊氣的芝麻蒜皮這等小事,所以眼睛就緊盯著齊哀公對周王室的不敬方面。終於找到了一個復仇的藉口。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