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在第二小節開始,她就在音符之間迷失了自我。
好在她反應快,在第三小節她就想到了一個絕對有效的記譜方式來儘量保證自己不出錯。
因為這部作品在一開始已經清楚的標示了4/4拍。
所以按照她所認知的音樂常識,每一個完整小節有且只能有四拍。
而每四拍的最後一拍後面都會有一個象徵小節結束的——小節線。
她要做的就是不論秦鍵演奏什麼,她只用跟著秦鍵的演奏速度數著拍子看小節線就可以。
這樣數到頁尾處的小節線,她就可以翻頁了。
要想讓這個方法行之有效,她必須要確定一個位置正確的第一拍——也就是一根小節線後的第一個拍子。
謝天謝地,這是一首賦格作品。
秦鍵加入左手的第一個正拍,就是她需要的強力依據。
“1”
“2”
“3”
“4”
又是一小節過去,她已經數了31小節。
眼見第一頁就要結束,她學著音樂會上那些專門為鋼琴演奏者翻譜的工作人員一樣,壓低胳膊伸出了小手。
‘唰’的一聲。
譜子翻到了第二頁。
緊接著心裡再次開始了默唸——“1”“2”“3”“4”
——
演奏到了第二頁,秦鍵心裡有些佩服小段暄。
同時感到意外的還有科赫和卡蒂婭,作為同樣清楚這是一份怎樣樂譜的二人,都不會覺得一個孩子應該能做到如此精準的翻頁。
一閃過的思緒,秦鍵目光掃過樂譜上的下一小節,左手的力度逐漸加重。
音樂色彩隨之發生幻化,並且在演奏速度上也出現了起伏。
教室內的氣氛因音樂情緒的走向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
解讀作品是一個稱職的鋼琴家拿到一部新作首當其衝要做的事情。
雖然只有短短的十分鐘時間,但秦鍵儘可能的在那屬於他與樂譜之間互為彼此的十分鐘裡從繚亂的音符中尋找著卡蒂婭內心的蛛絲馬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