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新順1730> 終章 九三年(卅四)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終章 九三年(卅四) (3 / 8)

當日李欗面對這個想法,可是罕見地大怒,在朝堂上破口大罵,只說這是“偏安割據之格局、而無一統之氣概”;又說什麼“此亡天下之論”;更言此事乃“蒙元夷狄稅制之流毒,孟子言朝堂不收足額畝稅實乃是夷狄之政此言得之”。

要說他憤怒的原因,或者說至少在朝堂上表現出或者說表演出極為憤怒的原因,還真就是他說的什麼“格局”、“氣概”之類的因素,只不過情況比這個複雜。

在李欗看來,之前大順變革留下的問題挺多的。至少走到現在,過去的一些政策,現在已經給大順造成了深深的裂痕。

真要說朝廷的中央財政之保留沿海地區比較容易收的關稅商稅自然經濟保護稅,而把畝稅丟給地方,那麼實質上大順就徹底分裂了。

一旦讓朝廷的財政只和先發地區的商稅、關稅、自然經濟保護稅等繫結,那麼朝廷就真要被人捏在手裡了。…

到時候,朝廷這個中央,就只能跟著先發地區的工業、商業、以及內地出現的大量買辦的步調走了。

財政皆出於此,到時候皇權還敢做出任何動他們利益的改變嗎?

而最後,最可能的局面是啥?

便是朝廷真正能管的,就是先發地區;而先發地區的人,又不想承擔內地地區的種種問題,恨不得讓內地各省半自治,做傾銷殖民地,而又不出任何的成本管理和賑濟。

名義上的闊有天下的天子,實質上就管著先發數省。而先發數省又壓根不想解決內地的貧困、賑濟、救災、治水、以及地主和農民的事,只要內地的買辦能扶起來買這邊的貨就行。

至於那些貧困、賑濟、救災、治水、以及地主和農民的事,讓內地省份自己去管。

所以說,固然顯學派的一些激進想法,在李欗看來,那是有想要當“關隴集團、淮西勳貴、乃至王莽新政時候古文經學”的地位。

但至少,顯學一派的激進想法,李欗認為還是“天下一統的格局”,而非“割據偏安的暮氣”。

即便說這些人想要以新代舊,想要藉機取代舊的官僚集團,然而終究是天下視角的,而不是偏於二三省視角的。

然而,這種建議朝廷靠關稅商稅,擴大地方的許可權,而把畝稅等扔給地方的想法,卻是李欗壓根無法接受的。他寧可接受顯學那一套,真的扶起來一支不受控制的“古文經學儒生”或者“新的淮西勳貴集團”,也不會接受這種完全要把大順裂開、把天下撕碎的想法。

其實道理很簡單,就如他和皇子說的那番話一樣:除舊佈新、天下一統,缺了哪個都不行。

天子天子,天下都裂開了,那叫什麼天子?

顯學派的想法過於激進,而且不好控制。一旦成事,又容易抱成團,尾大不掉,所以李欗不可能接受顯學一派的“激進改革,藉助階級屬性和內地地主不同的知識分子、識字人口,搞均田改革”的想法——一旦搞成,上上下下,天下舉目,全是實學這幾界的“同鄉”、“同學”、“同窗”,他這皇帝或還能壓得住,他一死兒孫輩不直接被人玩死?

而甩手派,亦即意圖將內地做殖民地,朝廷只保留商稅關稅,把內地的麻煩事交給內地半自治的,李欗更不可能接受。

故而,這才催生了他要搞科舉改革、要興辦學堂,試圖解決這件事,從根上把這種可能把好好的大一統王朝,混成個偏安一方的殖民地母國的可能給滅殺。

天下一統,其實一共九個字。

【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

甭管科舉考試到底考什麼內容,到底是哪一派的儒學、亦或者哪一派的百家學說,總歸要天下都一樣的學問,否則這天下早晚要出事。

這也就是李欗認為顯學一派的想法有可取之處、但不可用的原因:顯學一派,也是講【尚同】、講【**同風】的,這最起碼是個“有天下氣度的學說”——顯學一派是站在天下的角度考慮問題的,而且是堅決反對搞成這種殷商以經濟和軍隊做天下共主的模式的——只是站在皇權的角度,認為顯學的手段過於激進,雖然天下保住了,但皇權可能沒了。…

簡單來說,李欗所謂的“除舊佈新、天下一統”,是既要天下、又要皇權。

因為現在畢竟盛世,這不是說李欗這皇帝就覺悟高,而是大盛世之下沒聽說要主動在天下和皇權中二選一的,總歸還是琢磨著要兩個都要。真要是混成了某種衰亡在即的局面,李欗也未必不會只要皇權、只想當皇帝而不管天下,甚至幹出一些借兵、當兒皇帝、給人當守土官長的事。

至少,他覺得,使使勁兒,抓住那一線生機,還能“我全都要”。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