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連旗早上一睜眼,就覺得哪兒不對勁兒,他躺在被窩裡琢磨了半天,才想起是今天沒飯轍了,難怪他一醒就覺得渾身不自在,這還真是件大事。昨兒晚上他兜兒裡還有五毛錢,聽完戲請朋友吃了頓消夜,得,一個大子兒沒剩,今天可怎麼辦?
倒退十幾年,白連旗可不像現在這麼慘。按家譜上說,他祖上在康熙年間是皇上御前一等侍衛,白家先人們為皇上服務的歷史從努爾哈赤時代一直記載到同治年間。為什麼只到同治年間?光緒朝和宣統朝時先人們都幹嗎去了?是哪位先人伺候皇上的時候一不留神招皇上不高興了?還是犯了什麼別的事兒?家譜上沒說。反正他只知道自己是正白旗,祖上一直是武將,既然是皇上的御前侍衛,那肯定是弓馬嫻熟,武功十分了得,說白了,御前侍衛就是皇上的貼身保鏢,那可不是鬧著玩的。白連旗每次翻完家譜都要犯一陣子愣,這家譜是真的嗎?他不大相信白家的先人們能有如此強悍,遠的甭說,白連旗他爸爸就是個弱不禁風,人貨軟的主兒,有一次愣是讓家裡養的一隻公雞給撞了個大跟斗。白連旗爺爺死的時候他已經七八歲了,現在還有些印象。他爺爺也不像是武將的後代,手無縛雞之力不說,還挺愛哭,一首納蘭詞就能看得涕淚交流。
白連旗認為,這修撰家譜的人純粹是在扯淡,白家的家風絕不尚武,而是善玩。他爺爺白雲風一輩子沒幹過正經營生,花的是祖上留下的銀子,倒也享了一輩子福。老爺子喜歡玩,也善玩,難得的是玩什麼都能玩出花樣兒來。老爺子喜歡養蟲兒,自打白連旗懂事起,家裡的廊柱上,院子裡的樹上,乃至老人家的被窩裡,到處是養蟲兒的葫蘆。京城的八旗子弟以冬日養秋蟲兒為時尚,秋蟲兒以蟈蟈兒、蛐蛐兒、油葫蘆、金鐘兒、咂嘴兒為主。養蟲兒的主兒不只是聽蟲兒叫喚,還兼喜其形,外行人怎麼也鬧不明白,這秋蟲兒有什麼好看的?不就是個蟲兒嗎?可在養蟲兒人眼裡就不同了,這麼說吧,西施算是美人兒了,可在白連旗他爺爺眼裡還不如一隻蟈蟈兒漂亮。養蟲兒人有自己的審美標準,以蟈蟈兒為例,上品者以豆綠色須長翅寬為美;油葫蘆以油黑色長翅者為美;蟋蟀則以身長六七厘為上乘;金鐘兒須雌雄雙養,雄大而翅闊,雌小而體仄者為理想,雌雄均宜長鬚,連須的顏色都有講究。
養蟲兒的葫蘆也不能含糊。裝蟈蟈兒的葫蘆式必長圓,口間須用銅絲蒙子,以防戳須,因為蟈蟈兒必保全須,稍有損傷,即為下品。裝油葫蘆的葫蘆式稍短而下部稍闊,蓋下底須用三合土砸實成坡形,宛如野穴。這些葫蘆製作起來也頗費工時,先是摘生葫蘆晾乾一年,候其質堅,量材而制,先截上葫使平,入油溫炸,待其色變微黃,取出晾乾,隨即以絲帛摩挲,使其光潤,截口之上用紅木或柴木做蓋兒,更講究的是象牙等材料,蓋兒上還要雕刻“五蝠捧壽”“魚躍龍門”等吉祥話。據說咸豐年間的恭親王有個蛐蛐兒葫蘆就值十萬兩銀子。白連旗的爺爺當然比不了恭親王,但也收藏了不少精品。
白雲風不好女色,頗喜男風,這輩子只娶了正房太太,沒有納妾。他娶妻的目的無非是為了傳宗接代,“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古訓,白雲風不願做不孝之人,若不是為了這個,他連老婆都懶得娶。他的愛好很多,養蟲兒、養金魚、玩鳥兒、鬥雞,還喜歡到相公堂子去廝混。聽戲時絕不捧旦角兒,他對漂亮女人不感興趣,但見了唇紅齒白的小生則兩眼發直,兜兒裡有多少銀子也敢往臺上扔。但凡有這種嗜好的人,必然家中人丁不旺,老爺子只留下白連旗的父親白正德這一個兒子,絕對是單傳,太太想再趁熱打鐵多生他幾個也沒戲了,不是沒這能耐,而是白雲風壓根兒就不和她同房。
在白連旗的記憶中,他童年時家裡還有三處宅子,西四劈柴胡同有兩座三進宅院,東城錢糧衚衕還有一處。到了他爹白正德當家時,白家只剩下劈柴胡同的一處宅院,誰知道那兩處房產是什麼時候被老爺子造沒了。
白連旗的父親白正德也不是個省油的燈,老爺子的嗜好被他全面繼承了,還發揚光大,又添了不少毛病。譬如老爺子雖然好養鳥兒,可從來沒玩過鷹,因為鷹不那麼好玩,“熬鷹”[1]
是個苦差事,一般人頂不下來,必須是主人自為,輕易不可換人,不然將來鷹不聽你招呼。白正德有一次“熬鷹”硬是熬了七天七夜沒閤眼,直到把那鷹熬得頂毛紛披,尾羽下垂,目光迷離,火氣全消,白正德才一頭栽倒在地上,三天三夜不省人事。這種玩法可不是一般人能扛下來的,那絕對需要似火的激情來支撐。
白正德是個熱愛生活的人,對一切作用於感官的享受都有著迫不及待的渴望。老爺子一輩子不好女色,酷愛男風,到了白正德這兒是水陸並進,既有分桃斷袖之癖,又有偷香竊玉之好,唯獨就是身子骨不大結實,祖先的強悍基因到了他這輩兒上早已蕩然無存。據八大胡同的窯姐兒們說,白爺是嫖客裡最好伺候的,他總是在兩分鐘內完事兒,隨後一覺睡到天亮,然後提上褲子掏錢走人。若是嫖客們都這麼逛窯子,那窯姐兒們的生意就省事兒多了。
白正德還有個愛好是捧坤角兒,但凡有這種愛好的人,家裡有座金山也不行,即使萬貫家財也不夠幾年折騰的。民國十三年,名列“四大坤旦”之首的雪豔琴正紅得發紫,白正德專捧她的場子,送行頭、送桌圍、送幔帳、請客聽戲、購票捧場……銀子花得像流水,眼見雪豔琴剛有了點笑臉兒,誰知半路殺出個溥侊,此人皇族出身,是大名鼎鼎的紅豆館主溥侗[2]
——人稱“侗五爺”的兄弟。侊大爺一眼看上了雪豔琴,於是不要命地衝上來,和白正德展開激烈競爭。侊大爺有錢有勢,白正德很快就敗下陣來。溥侊和雪豔琴完婚時,痛不欲生的白正德差點兒跳了護城河。
白正德除了好玩還好吃,天知道他的胃是怎麼長的,對一切食物都兼收幷蓄,在選擇食物方面充滿著創造力,往往是這頓沒吃完就已然想好下頓飯該到哪兒去吃,吃什麼,通常是三天之內的食譜早已瞭然於胸,一切按計劃行事,吃得從容不迫。像京城“八大樓”那樣的老字號自不必說,更難得的是對街頭巷尾的小吃也有著獨特的鑑賞力,吃肉末兒燒餅和豌豆黃非“仿膳”的不吃,吃炒疙瘩必定是虎坊橋“穆家寨”的,白水羊頭要吃前門外廊房二條馬家制作的,吃褡褳火燒專認東安市場“瑞明樓”的。白正德這輩子玩得興高采烈,吃得昏天黑地,說起來這一世算是沒白活,幸虧他五十多歲時撒手去了,否則晚年可就難說了。
白正德死的時候,白連旗還不到三十歲,祖上傳下來的最後一個宅子也早已被父親賣掉了,等他安葬完父親,全家人只剩下菜市口鐵門衚衕內的三間北房了。白連旗不愧是白家之後,和他爺爺、父親一樣,他對掙錢謀生深惡痛絕,也沒有任何謀生的本事,但玩起來倒也樣樣精通。和兩位先人不同的是,他已經沒有什麼家產可造了。沒幾年工夫,三間北房就剩下一間,連老婆都帶著孩子改了嫁,幸虧老婆醒悟得早,否則說不定他哪天手頭一緊,一咬牙把老婆孩子給賣了也未可知。
白連旗最近幾個月一直靠德子養著。德子是他的奴才,這也是祖傳的,德子的爺爺和父親也是白家的奴才,伺候了白家一輩子。旗人的規矩多,主僕之間的關係大有講究。主子就是主子,奴才永遠是奴才,哪怕是主子淪落成叫花子,奴才成了腰纏萬貫的主兒,彼此的身份也不能顛倒。奴才不管在哪兒見了主子也得行禮請安,鬧不好還得養著主子。主子一旦氣兒不順,隨時可以給奴才個大耳刮子,捱了打罵的奴才還不能表現出一絲一毫的不滿,不然眾人的唾沫能把他淹死,這是滿人的祖訓。白家是早已養不起奴才了,德子一直是靠賣糖葫蘆為生,製作糖葫蘆需要的本錢不多,有一口熬糖的鍋,弄些竹籤子,再有幾塊晾糖葫蘆的青石板足矣。白連旗說是見德子一人忙活不落忍,主動提出“幫忙”。德子熬糖時,白連旗在一邊用竹籤子串山楂果兒。一般情況是,五分之四的山楂果兒串到竹籤子上,五分之一的山楂果兒進了白連旗的肚子。德子可不敢吃,他一個得養活兩張嘴,這還緊巴巴的呢。德子認為主子吃幾串山楂果兒是天經地義,主子是什麼人?早先好歹也是提籠架鳥的少爺,天生就不是幹活兒的命,能不嫌德子寒磣,來給他幫忙,這實在是給德子臉呢。
問題是,德子掙錢的速度比不上白連旗花錢的速度,昨兒箇中午德子剛給了主子五毛錢,還沒過夜呢,錢就沒了,白連旗實在不好意思再開口了。
白連旗正偎在被窩裡發愁,卻聽見頂棚上又熱鬧起來,舊報紙糊的頂棚上嗵嗵亂響,還夾雜著吱吱的叫聲……不用說,這是耗子們又在開聯歡會了。這些混賬東西,簡直沒有一天的安生,白連旗心裡正煩,便隨手撿起一隻鞋狠狠向頂棚摔去。這是隻舊布鞋,穿了兩三年,鞋底兒快被磨穿時又請鞋匠上了個耐磨的膠皮底兒,鞋頭處還縫了塊皮補丁,湊巧昨兒晚上白連旗回家時一不留神踩進了一個水坑,整個鞋子都溼透了,可想而知,這隻鞋是夠分量了,更何況白連旗正煩著,使出的勁頭兒也不小,於是鞋子像炮彈一樣洞穿舊報紙糊的頂棚,在頂棚上留下個大窟窿,一隻正在尋歡作樂的肥碩耗子猝不及防從窟窿裡掉下來……緊接著,奇蹟便發生了,一隻長條狀的木盒子也從窟窿裡掉下來,差點兒砸了白連旗的腦袋……
白連旗本能地感到,今天的飯轍恐怕是有著落了。這間房子是他父親白正德賣掉最後一處宅院時為了自家居住而購置的。白連旗清楚地記得,糊頂棚時父親好像也親自動了手,如此說來,這東西是父親藏的。
盒子是楠木做的,裡面裝著一幅略有殘破的畫兒,畫的是蘭竹,落款看得不大清楚,好像是姓馬,作者的印文就更看不懂了。白連旗對篆字向來無好感,好好的字非弄得像蜘蛛爬似的。他雖上過幾年私塾,也背過《論語》《中庸》一類的文章,但對字畫卻是外行,在他的印象中,爺爺白雲風還有些琴棋詩畫的雅好,到了他爹那輩兒上就剩下花鳥蟲魚的愛好了,和文化幾乎不沾邊兒。不過記得爺爺活著的時候,家裡還有不少字畫,看來這幅畫兒是白家碩果僅存的藏畫。白連旗雖然不懂字畫,可他懂得這東西值錢,這幅畫兒紙品古舊,略有殘破,空白處還印有幾個不知何人的藏印,就衝這個也值得跑趟琉璃廠,能賣多少錢先不管,有句話叫:天上掉餡餅,您就別問是不是三鮮餡兒的了。
白連旗精神抖擻地跳下床來,臉上如沐春風……
琉璃廠“聚寶閣”剛一開門兒,陳掌櫃就迎來了兩位客人。這兩位爺穿得很寒酸,長衫破舊,鞋子上還有補丁。走在前面的那位爺胳肢窩裡夾著一個長條狀的木盒子,陳掌櫃久經歷練的眼睛一眼就看出,這盒子是楠木做的。陳掌櫃連忙招呼夥計上茶,“聚寶閣”上茶是有講究的,全憑掌櫃的手勢,掌櫃的舉手時手心朝外,則上隔年的花茶。若是掌櫃的手心朝內,則表明來了貴客,一定要上清明前的“龍井”新茶,今天陳掌櫃的手勢是手心朝內。
夥計上茶時心裡還在嘀咕,這兩位客人穿得比叫花子也強不到哪兒去,憑什麼要給他們上好茶?
陳掌櫃此時卻心中暗喜,有好買賣上門啦。他十七八歲就在琉璃廠混,什麼人沒見過?你看夾木盒子的那位爺,別看穿得寒酸,可那喝茶的架勢不是一般人能學出來的。他蹺著二郎腿,用三個指頭捏碗蓋兒,先是用碗蓋邊兒撇撇茶沫兒,然後再把碗蓋兒蓋上,只留出一道縫兒,端起蓋碗抿了一小口,茶水在口腔裡像漱口似的轉幾個圈兒才從容不迫地嚥下去,這才叫品茶,此人見過世面。陳掌櫃對這類人可太熟悉了,不用問就知道,這是個破落的八旗子弟,旁邊那位是奴才。
陳掌櫃喜歡這類破落的八旗子弟,他們要是總吃喝不愁,那琉璃廠的一半兒買賣都得關張,正因為有了這個群體,琉璃廠才日漸繁榮。就說眼前這位吧,說不定就是給他送錢來的,那楠木盒子裡的東西錯不了。
白連旗不聲不響只顧喝茶,有那個楠木盒子撐著,這會兒他氣壯著呢。氣壯之人是無須多說話的,再說他也有幾年沒喝過這麼好的茶了,正好藉此享受一下。陳掌櫃當然也不著急,他心裡像明鏡似的,這位爺是個等米下鍋的主兒,他比你還急,此時必須得沉住氣,上趕著不是買賣。他只是不動聲色地吩咐夥計給客人的茶杯續水。
白連旗的茶接連續了兩次水,夥計還想再續水,他做了個手勢表示拒絕。按他的意思,龍井茶沏第一遍水時味道還不足,第二遍水才恰到好處,再加一遍水不過是點兒餘味罷了,起到的是回味的效果,茶喝到這份兒上就該換茶葉了,因為續四遍水的茶無異於刷鍋水,也很不禮貌。白連旗由於不懂字畫,所以決定少說話,言多必失,鬧不好露怯不說,還賣不出好價兒,最好是由對方開價兒,自己再還價。
白連旗向德子使了個眼色,德子開啟盒子送到陳掌櫃面前:“老闆,我家主子請您過目。”
陳掌櫃不動聲色地展開畫軸,他簡單地掃了一眼畫面,這是一幅蘭竹圖,他的目光迫不及待地落在落款和印文上,馬湘蘭?他心裡一動……陳掌櫃聽說過這位女畫家,此女為明末名震江南的“秦淮八豔”之一,曾為南京秦淮歌妓,色藝雙絕,能詩,善畫蘭竹,她的作品傳世不多,陳掌櫃入行幾十年,只聞其名,未見其畫。和馬湘蘭印文並列的還有個叫王稚登的印文,顯然這是一幅兩人合作的作品。王稚登是誰?這恐怕還得查查書,陳掌櫃的文史知識這時就不大夠用了。先不管它,這幅畫兒他肯定是要了,從風格、技法和紙品的古舊程度來看,這幅畫兒乃真跡無疑。入行這麼多年,這點眼力他還是有的。琉璃廠古畫行裡贗品不少,多是仿大師級名家之作,以明代畫家為例,像文徵明、董其昌、唐寅、仇英等人的作品贗品居多,相比之下,馬湘蘭只是個秦淮歌妓,至少不是大師級名家,仿作者似乎犯不上為個馬湘蘭作偽。
陳掌櫃從容問道:“先生準備開什麼價兒?”
德子搶著回答:“您是行家,是不是好貨您一看就明白,我們主子不想多說話,他心裡正後悔呢,您想啊,要不是急等著用錢,誰會把祖傳之物送到您這兒來?將來沒法見祖宗啊,這事兒擱誰身上也得琢磨琢磨不是?掌櫃的,您說價兒吧,我們主子說了,他不想拿祖宗的東西發財,差不多就行了,這不是趕上事兒了嗎?”
陳掌櫃和顏悅色地說:“喲,真對不起,二位爺可讓我為難了,陳某眼拙,看了半天竟然看不出這是誰的畫兒。這馬湘蘭是誰?我怎麼沒聽說過?是哪朝哪代人?二位爺讓我開價兒,我哪敢呀?這畫兒連作者和朝代都鬧不清,我怎麼敢開價兒?二位爺,陳某耽誤您點兒工夫,給咱介紹一下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