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都市言情>解密曾國藩性格絕學> (二)踏實性格:一步一個腳印勝過跑不穩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二)踏實性格:一步一個腳印勝過跑不穩 (1 / 4)

知行合一是成大事之本

成功的大敵是明白做事的道理而不去實幹。中國古代有一則寓言,說一位年輕人到海邊看垂釣,見老者不時就有魚上網,一時羨慕不已。老者告訴年輕人,這樣看下去,不如回家織個網,就會有魚上鉤了。這就是“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的典故。

眾人皆知的曾國藩有句倡導篤行的名言:“天下事在局外吶喊議論總是無益,必須躬身入局,挺膺負責,乃有成事之冀。若恐天意難憑,而廣許神願;若恐人謀未藏,而多方設法,皆無識者之所為。”這是強調知行合一。

儒家基本典籍《中庸》中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意謂君子應廣博地學習,審慎地問辨、思考,最後是篤實地踐行。“學問思辨行”與《大學》的“三綱領八條目”同為士人君子修身的重要專案。

明代的王陽明說,古人之所以既說一個知又說一個行者,只為世間有一種人,懵懵懂懂地任意去做,全不解思維省察,也只是個冥行妄作,所以必說個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種人,茫茫蕩蕩地懸空去思索,全不肯著實躬行,也只是個揣摹影響,所以必說一個行,方才知得真。此是古人不得已補偏就弊的話,若見得這個意時,即一言而足。今人卻將知行分作兩件去做,以為必先知了然後能行,我如今且去講習討論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終身不行,亦遂終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來已非一日矣。我今天說知行合一,正是對病的藥。而且不是我憑空杜撰,知行本性原是如此。

曾國藩對躬行踐履最為執著,他提出的“躬身入局”就是不當旁觀者,不當看客!而是要從自己做起,虛心實做,則近於成功。

為此,他主張“言不妄發”。他說:“長傲”、“多言”二弊,歷觀前世卿大夫興衰,及近日官場所以致禍福之由,未嘗不視此二者為樞機,故願與諸弟共鑑誡。弟能懲此二者,而不能勤奮以圖自立,則仍無以興家而立業。故又在乎振刷精神,力求有恆,以改我之舊轍,而振家之丕基。因此人們所見到的曾國藩形象是“貌無過人處,眼作三角形,常如欲睡,而絕有光,身材僅中人,行步則極厚重,言語遲緩”。我們觀察他的日記才發現他主張“走路宜重,說話宜遲”。原來這是他的一貫主張。看來他實在是一個主張少說多做的人。他甚至認為:“心得語,一經說破,胸中便無餘味,況無心得而有掠影之談乎?”

曾國藩要“法桃李之不言”,主張“虛心實做”,倡導躬行,自然就反對講資格,裝樣子。他還說:吾輩所可勉者,但求盡吾心力之所能及,而不必遽希千古萬難攀躋之人。弟每取立言中之萬難攀躋者,而將立功於之稍次者一概抹殺,是孟子“鉤金輿羽,食重禮輕”之說也,烏乎可哉!對於身體不佳的人來說,是不是應當愛惜自己不去“盡吾心力之所能及”了呢?曾國藩認為不可這樣,他說:“精神愈用而愈出,不可因身體素弱過於保惜;智慧愈苦而愈明,不可因境遇偶拂遽爾摧沮。”“心常用則活,不用則窒;常用則細,不用則粗。”

看了這些,我們才知道晚年的曾國藩為什麼在心力交瘁之際還在兩江總督的任上,一方面以理學家的道德信仰自寬自勖,他表示要“揆諸古人鞠躬盡瘁之義,一息尚存,不敢稍耽安逸”,兢兢業業為維護清王朝的統治做出最後的努力;一方面以學問家的治學標準自嚴自奮,“自恨少壯不努力,老年常多悔懼”,便要克服一切困難和疾病,勤奮讀書著書為完成自己的學問做最後的拼搏。

曾國藩說:“凡辦大事,半由人力,半由天事。吾輩當盡人力之所能為,而天事則聽之彼蒼。”這就是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提到“獲取成功性格”,最通俗的解釋就是:從低到高、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做到這三要素,必須要能抓住命運——遇到的機遇,不要老是有一種“守株待兔”的心理。凡是等待別人賜予的人,只能是看著別人臉色行事。曾國藩的獲取成功性格之要訣就是: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不靠別人賞賜什麼東西。

一日事,一日畢

在章法上多講究一些,你辦起事來就特別順。曾國藩身居朝廷要職,每天日理萬機,公事繁多,但在諸多紛繁複雜的內、外部事務中,他總結出了行之有效的辦事招法,遊刃有餘於在旁人看來甚至難以招架的政事之中。

曾國藩從政多年,積累了大量的處理政事的經驗。他每天需處理的事情都很多,如果不及時處理,就會造成積壓與擱置。他規定自己,每天早上列出當天應辦的事情,當天辦完,如農家早起分派當天的農事一樣。如果每天的事情做完了,這樣或許積壓就少了。這還只是具體的辦事風格,曾國藩還有一些抽象的辦事方法。他歸結為四點:

(1)條分縷析

從政的人往往有這樣的體會:閒起來閒得要死,忙起來忙得要命;清閒的時候,還可以從從容容,忙碌的時候,就顯得焦頭爛額。當很多事情一起湧現,就要臨陣勿亂,要把各種事務集中起來,分清主次,分清輕重,分清難易,分清緩急。即使是辦一件事情,也應該用這樣的方法,抓住主要的、重要的、難度大的、緊急的,其他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不僅信心十足,也會輕鬆自如。

(2)注意相互關係

世上萬事萬物都是有聯絡的,很多人看不到這一點,辦起事來,往往只是孤立地去做一件事情,結果牽一髮而動全身,由於一件事情沒有處理妥當,導致其他幾件事情引入被動的局面。所以做一件事,就應想到它的前後因果,左右羈絆,上下影響。一件事情辦不好,其他事情也不會辦好。曾國藩說:“大凡辦一件事情,其中常常有互相曲折交匯之處,如果一個地方不通,那麼處處都會受到牽制。”

(3)詳細思考

曾國藩辦事很謹慎,這主要表現在深思熟慮上。如果對所辦的事情沒有周詳的思慮,不僅所辦的事情辦不成,往往導致功虧一簣。李續賓和曾國華在三河鎮全軍的覆沒,就是思慮不詳所致。曾國藩怕文官不勇敢,怕武官太粗率,他總是反覆叮嚀。他自己辦事也力圖考查詳備。比如怎樣辦好鹽務,曾國藩有兩句話:太平之世,出處防偷漏,售處防侵佔;亂離之世,暗販抽散厘,明販收總稅。這就把不同時期,不同地點,不同方式,不同策略考察得清清楚楚,交待得井井有條。

(4)遵守原則

辦事一定要講原則,沒有原則就失去了辦事的尺度,也失去了檢查的標準。和稀泥,踩西瓜皮,都於事無補,反而會把事情越辦越糟。比如軍中吃飯宜早,就是一個原則,不能因為李鴻章是他的學生就可以寬容。有了原則就一定要遵守,不能內外有別,君臣有別。

截斷浮躁之根

事業生涯的發展總有一個過程,絕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人們付出很多瑣碎的努力。在這個過程中,你必須依靠日積月累的辦法,最終,這些瑣碎的努力才會像涓涓細流匯聚為勢不可擋的洶湧波濤,而且有的時候,成功的到來比你預計的要早。因此,任何人都應當在事業生涯面前力戒浮躁性格的滋生。認識這一點,對你大有好處。

有人面對危難之事,抓耳撓腮,性格狂躁發怒。有人臨危不亂,性格沉著冷靜,理智地應對危局。前者是失敗者,後者是成功者。

急躁的性格常能使人毀於一旦,在平常狀況下,大部分人都能控制自己的性格,也能做正確的決定。但是,一旦事態緊急,他們就自亂腳步,而無法把持自己。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